本刊記者/馮潔 實習生/李昕
當前,浙江已進入經濟發展的轉型攻堅期,能否正確選擇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將成為保持浙江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和優化產業結構的關鍵,更將成為浙江在新的戰略機遇期獲得新優勢的重要出路。日前,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舉辦“浙江主導產業的選擇與發展策略”沙龍,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巡視員鄭一方、浙江省科學技術廳黨組副書記邱飛章、浙江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盛世豪、浙江理工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陸根堯、浙江省社科院經濟所所長徐劍鋒、《今日浙江》雜志社社長張斌、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金雪軍、副院長蔡寧、秘書長徐偉紅、浙江省委黨校副教授徐夢周等專家參與本次沙龍,對浙江主導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作了深入探討,本刊特整編部分專家觀點,供讀者參考。
從浙江主導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目前浙江與其他省份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第一,從GDP總量來看,廣東、江蘇等省的GDP總量已超過5萬億元,而浙江卻只有3.4萬億元。2012年,江蘇的人均GDP達到6.8萬元,而浙江僅為6.3萬元。第二,從高新技術產業總量來看,與其他省市相比,浙江也存在很大的差距。2011年,浙江高新技術產業的總產值僅為廣東的1/6、江蘇的1/5、山東的1/2。廣東實現了2.3萬億元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而浙江僅實現了3700多億元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從人均產值來看,浙江主導產業的人均產值比江蘇低25%。第三,對比其他省市,浙江的主導產業仍很分散,浙江的前三大產業(紡織業、電器機械與器材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產業)總量占比不到30%,而江蘇是35%、廣東是38%。
根據以上情況,我們對廣東、江蘇的主導產業作了分析,總結出以下幾大特點:第一,江蘇和廣東兩大省的紡織業均已退出前三。2003年,江蘇的紡織業還處于第一位,到2011年已下降至第五位。而廣東紡織業自1999年開始就已退出前三,降至前七位。第二,廣東和江蘇兩省的第一大產業都是電子信息產業,而浙江的第一大產業卻是紡織業,傳統產業在浙江仍占居重要地位。第三,計算機產業和電器機械制造產業都是廣東、江蘇兩省的前三大產業之一,而這兩大產業事實上也是浙江的主導產業。除了紡織業例外,就其他主導產業而言,浙江與廣東、江蘇是重合的。第四,從現有資料來看,盡管廣東、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總量比浙江高出許多,但從產業鏈看,這些產業仍處于低端環節。
基于以上情況,浙江在下一步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應該如何發展產業呢?目前,浙江推出了“411”行動計劃,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重大項目行動計劃的推進,但是仍然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一是如何選擇未來的主導產業。為了帶動未來區域經濟的大發展,我們必須思考的是,未來要選擇什么樣的產業,以此作為浙江省的主導產業。二是產業組合的問題。我們近期應主抓哪些產業,未來要重點抓哪些可選產業,以及需要培育哪些產業,都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應當將眼光放在那些既能夠滿足現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同時又能滿足經濟發展可持續性的產業。
下一步的戰略思路是以傳統產業升級為主導,還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為主導,這是我們面臨的選擇。當前可選擇的路徑有以下兩種,一是創新發展、走轉型升級的道路;二是高度工業化,在原有的產業內部通過效率提升、“機器換人”等方式,實現高度工業化。
事實上,任何一個產業發展都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前幾年,各地都非常重視光伏產業,誰也沒有想到今天這樣一個局面。很多產業發展到最后到底前景如何,一開始并不能完全確定。在中國,我們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一旦當政府大力支持發展某一產業的時候,往往也是企業進入的政策門檻最低、但發展成本比較高的時候,許多企業雖然進入了,但受市場限制,幾年后就會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更有一些企業在政府支持下成長起來了,但由于其在激烈的市場上沒有自生能力,一旦失去政府政策支持就很快走向衰敗。波特在《日本還有競爭力嗎?》一書中對日本二戰以后產業政策的分析,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以往許多研究指出,日本戰后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歸結為日本產業政策的成功,而日本產業政策的成功又歸結為日本通產省的功勞。波特通過大量的實證分析表明,日本當初的產業政策基本上都是失敗的,凡是政府政策支持的產業沒有一個在國際上有競爭力,而現在日本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產業,恰恰都是當初沒有得到通產省支持的。這也可以從日本通產省地位的衰落得到證明。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產業發展完全不要政府支持,問題的關鍵在于政府應該如何支持,包括產業選擇,扶持哪些方面、支持哪種方式,等等。我認為,當前政府支持產業發展要抓住以下重點:從產業選擇上看,應該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這個大方向應該是明確的。支持的重點應該是加大研發投入和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目前我們許多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大企業研發投入少、沒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還不夠,因此政府要大力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大研發創新投入力度,特別是把企業的研發投入看作是最有效的投資,通過稅收、折舊等各種政策工具鼓勵創新。同時,要大力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之所以能夠獲得高速發展,主要得益于當初各級政府大力鼓勵和支持創業創新,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今天浙江一些有競爭力的大企業都是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包括一些成功的高新技術企業,也都是從20世紀90年代的孵化器和科創中心中走出來的。支持創業是浙江發展成功的真諦。孵化器和科創中心是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搖籃,也是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未來。因此,我們要繼續大力支持創業,通過整合政府資源,大力發展孵化器、科創中心和加速器,同時引導大企業加大研發創新投入,這樣才能加快浙江產業的轉型升級步伐。
浙江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過程中有許多經驗教訓是值得總結的。我認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要把握好幾大關系:第一,要處理好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一些領導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與發展傳統產業視作一種對立的關系,認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就會冷落傳統產業發展,為此頗多爭議。1995年以后,浙江省委省政府開始將注意力放到科技創新上,大約在1996-1997年,省內多次召開座談會,對是否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看法不一,科技部門認為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而其他方面的聲音則認為浙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還為時過早,在起草政府文件時將“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成“積極”、“穩步”發展,雖然是兩個字的變化,卻體現了當時的一些真實思想:浙江還是要依靠傳統產業才能走下去。走到現在,大家一致認為,依靠傳統產業的路越來越窄了,隨著自然資源日漸緊張、勞動力成本不斷升高、國際市場出口頻頻受阻,高新技術產業再次受到重視,但現狀卻是,浙江的高新技術產業總量只是廣東的1/5、江蘇的1/3、上海的1/2。事實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與傳統產業發展是不矛盾的。傳統產業當前仍存在很大的生存空間,關鍵是看傳統產業如何提升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浙江的紡織服裝產業為例,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目錄里,就有一家叫“雅瑩”的嘉興服裝企業,這一女裝品牌價格不菲,年銷售額達十多億。財政部一度質疑,認為一家服裝企業怎能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對此,我們的解釋是,該企業1000多名從業人員中,共有600多名研發設計人員;公司的每款服裝只生產50-500件,滿足了消費者對服裝的差異化心理;同時,這家企業還對消費者的身高、三圍等個人信息進行管理,進行差異化定制。這樣一家靠設計、靠信息技術發展的企業,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自然不為過,最終也獲得了財政部的認可。當然,盡管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發展并不矛盾,但目前還是應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第二,要處理好制造業與服務業的關系。制造業需要大力發展,服務業也需要大力發展,特別是高科技服務業。
第三,要處理好集群發展與錯位發展的關系。過去,浙江傳統產業走的都是集中發展的路子,一個地區往往聚集著同一類產業和同一類企業,甚至生產同一類產品。這種集群發展最終會導致一定程度的惡性競爭和低質競爭。與之相對應的就是錯位發展,特別是從產業鏈角度考慮布局創新鏈。
第四,要處理好發展大企業與培育小微企業的關系。政府應支持大企業的發展,大企業對小微企業具有帶動作用,對一個區域的產業也具有帶動作用,但是我們這幾年過多強調對大企業的培育和扶持,對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培育確實不夠重視。
第五,要處理好主體與主導的關系。一方面我們要強調以企業為主體;另一方面,政府的導向作用很有必要。
第六,要處理好主體與主力軍的關系。在浙江,企業作為主體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科技創新光靠企業是遠遠不夠的,高校科研院所作為一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在創新驅動戰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何將這兩者的力量結合起來,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