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我們的出口目標應該作一個根本性調整,確立新的戰略目標:一是打造自己的國際品牌,二是培育自己的跨國公司
2013年已經時間過半,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別有風光一片,算得上經歷了類似“過山車”的跌宕起伏。舉兩個數字可見一斑:2013年1月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6.7%,其中出口增速25.0%,而到5月則直線下降到0.4%和1.0%。這引發了諸多的擔憂,甚至成為國外很多持悲觀論調的主要依據之一。
對于1月到5月對外貿易的起落,國內評論人士普遍認為這是對貿易數據水分的擠干“去偽”。筆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為,一方面要認真客觀分析當前對外貿易的發展狀況,另一方面大可不必為一時對外貿易數據的“難看”而過分糾結,更為重要且事關中國整體經濟健康持續與否的長遠性關鍵問題,是必須深刻反思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已經走過的30余年道路、在準確分析問題基礎上研究一套長遠可行方案、徹底扭轉低價低質低端的對外貿易格局、加快形成新的外貿發展方式。為達成這些目的,至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從根本上分析形成我們新的對外貿易觀,特別是出口貿易觀。
如果說,經濟學是從回答生產什么、為誰生產與怎么生產這三個最基本問題入手開始整個學科研究的話,那么同樣地,從本質上研究分析出口觀問題,也應當從頗為類似的三個最基本問題開始著手,即為何出口、出口什么與怎么出口。
第一個關于為何出口的問題,實質上就是關于外貿出口的目的、意義與作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談論、研究與爭議,歸根結底不外乎就是兩種觀點的對立,一種是認為出口就是增進本國經濟發展,出口越多越有利,所以實行“獎出限進”基本政策,即保護主義政策;另一種就是認為進出口均有助于本國經濟發展,倡導自由開放基礎上的進出口貿易平衡基本政策。那么,回過頭來看我國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貿易的初衷,除了互通有無之外,有兩個最為主要的出發點,一是換取外匯,二是獲得市場。在當時來看,完全合理。因而,做法是大力發展一般貿易和積極承接加工貿易。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應該說上述兩大目標都不僅有歷史性突破,而且基本達致原來的預期。時至今日,我們的出口目標應該作一個根本性調整,從自身發展階段以及從發達國家先進經驗來說,今后應該超越原來主要盯住外匯和產品市場的境界,確立起新的戰略目標并緊緊圍繞其展開我們的外貿出口:一是打造自己的國際品牌,二是培育自己的跨國公司。
第二個關于出口什么的問題,實質上就是關于出口對象的類型、檔次與結構的問題。為什么沒有簡單地說是出口產品而是稱之為出口對象,因為對象既包括產品還包括服務。用術語表示就是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從初級產品到工業制成品,初級產品出口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工業制成品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并日益占據主導地位。工業制成品中的出口主導產品也逐步由輕紡產品、橡膠制品、礦冶產品及其制品為主轉變為以機械和運輸設備為出口支柱產品。但工業制成品中仍然是中低端產品為主。就機電產品而言,發達國家大多以技術與資本密集型的“高精尖”機電產品特別是機械設備產品為主,而我國在這方面產品中的技術與知識含量都相對偏低,出口產品大體上還是量大利薄。出口產品結構是與一國經濟發展階段相吻合的,其實質是一國產業結構的反映與延伸。因此,治本之法還是大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特別是要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第三個關于怎么出口的問題,實質上就是關于外貿出口的方式、方法和制度政策的問題。如果說經濟學三大基本問題中的怎么生產這一問題主要關乎勞動工具、生產技術進以及勞動生產率,那么,怎么出口的問題雖然沒有生產工具與技術那樣的形象直觀,不過也可以很好地借用過來加以研究分析。因此,怎么出口的問題聚焦到最終一點來看,就是出口效益的問題。具體而言,指通過什么樣的方式方法實現出口效益的最大化。無論是歷史的比較,還是現實的比較,出口方式方法大體上可分為數量規模型和質量效益型兩大類型,前者因分散、粗糙、繁瑣等因素而造成效益低下,后者則因密集、精細、便利等條件而使得效益顯著。因此,在出口方式方法問題上,必須逐步樹立并實踐圍繞提高質量與效益的宗旨,以“統籌協調、可持續與便利快捷”為指導方針,真正實現“以質取勝”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