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焦旭祥
(作者為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要站在發展改革全局的基礎上,扎實做好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社會事業各領域改革發展、推動社會管理創新等重點工作。要堅持以研究為工作先導,強化熱點、難點問題調研;堅持以規劃為龍頭,不斷完善社會發展領域規劃體系;堅持以項目為載體,落實社會發展任務;堅持以改革為動力,推進社會事業、社會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激發社會發展活力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新進展。2008年,浙江在全國各省市區中率先制定并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行動計劃。2012年,全省完成投資1085.5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35.6%;五年累計完成投資4424.9億元,超過了原定計劃的一倍。五年行動計劃全面超額完成,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顯提高,以社會保障、社會事業、公用設施為核心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為構建具有浙江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國家和兄弟省份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樣板和模式。同時,在全面總結五年均等化行動計劃實施成效和經驗的基礎上,牽頭編制了省域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規劃——《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為全國最先編制發布規劃的兩個省份之一。這項規劃,研究建立了全省統一的13大類、96項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標準,部署實施了39項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工程,規劃經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印發各地實施,將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
擴大社會領域有效投資取得新進展。一是爭取中央投資有增長。2012年,共爭取到中央投資53815萬元,其中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33870萬元、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8000萬元、中職學校基礎能力建設7400萬元、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設施建設2000萬元、旅游基礎設施建設2000萬元。爭取中央投資總額較上年增長幅度達54.5%,帶動地方投資總額達45.6億元,增幅達64.3%。二是安排省級資金有增長。2012年,按照重點向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社會事業項目傾斜的原則,安排省級公共建設資金10280萬元,帶動地方投資16.5億元。還在全委新增1個億公共建設資金總盤子中,安排4000萬元專項支持省郵政村郵站信報箱建設工程及部分學校和醫院項目建設。此外,從2012年起,省級財政新增設立了每年2000萬元的“省紅色旅游建設引導資金”,當年安排補助項目27個,帶動投資1.25億元。三是推進社會投資有增長。推動實施“浙江省重大文化設施建設計劃”,2012年省屬文化設施總投資超15億元,為近年來新高。2012年,全省社會養老服務機構建設投資達18.4億元,比上年增長11.5%。根據省重點辦提供的數據,全省社會領域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16.5億元,比上年增長24.6%。
優化項目審批管理服務取得新進展。堅持把項目作為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的載體,以“雙重”專項行動為抓手,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契機,不斷優化項目服務。按照省政府主要領導關于提高項目前置審批效率的指示精神,積極組織開展了浙江音樂學院(籌)、黃龍體育中心游泳跳水館、浙江中醫藥大學濱江學院等社會發展項目聯審試點工作,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督促“各審批環節加快進度、各項工作穿插開展”,加快了項目審批進度,節省了項目審批時間,切實優化了項目審批流程。
社會事業改革工作取得新進展。一是扎實推進教育重點領域改革。積極推動民辦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參與制訂民辦高校和民辦中小學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推進營利性、非營利性分類管理改革,擴大民辦學校招生、收費和專業設置等方面的自主權。推進招生制度改革,參與制訂外省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浙江省參加升學考試的政策意見,切實保障隨遷子女受教育的權利。推進實施義務教育“零擇校”制度,全省90個縣(市、區)有62個已實現“零擇校”,增進了教育公平。二是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通過制定產業目錄,降低文化產業準入門檻,在國家準許的范圍內最大限度擴大社會資本參與力度。通過備案、審查,推動杭州金海岸連鎖演藝公司等一批重點文化企業發行債券、上市融資。通過廣播電視村村通、基層文化場所建設等多項任務,暢通文化傳播和流通渠道,進一步健全文化市場流通體系。三是深化農村醫療衛生統籌配置改革。在縣鄉村醫療衛生資源“2+X”統籌配置改革試點的基礎上,深入推進鄉村衛生一體管理改革,積極推廣醫療資源功能整合、縣鄉衛生一體化、縣院托管鄉鎮院等多種改革模式,通過“大院帶小院、縣院帶鄉鎮、鄉鎮帶村室”,加快建立縣域醫療資源整合、共建共享的新機制,不斷健全城鄉醫療衛生統籌發展機制,促進城鄉醫療衛生事業均衡發展。
政策研究和監測分析取得新進展。一是深化政策研究工作。牽頭研究起草了《關于設立橫店影視文化產業實驗區 提升影視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的意見》;配合省領導重點課題“健康浙江”發展戰略研究,啟動了健康產業課題研究工作;牽頭開展了縣級中醫院標準化建設規劃研究編制工作。二是完善監測評價工作。精心編制并發布了《2011年浙江省社會發展報告》和《2011年浙江省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報告》,切實發揮宏觀監測評價對社會發展工作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社會發展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一是在公共服務供給總量仍然不足的同時存在均衡性問題,農村、欠發達地區公共服務供給和保障水平較低,流動人口和弱勢群體一些基本權益和發展機會尚未得到有效保障;二是在社會事業投入仍然有待加大的同時存在質量效益問題,一些公共服務機構服務意識不強、人才支撐不足、總體績效不高,公共服務迫切需要從粗放式的外延多展向內涵發展轉變;三是在社會發展仍然有待加快的同時面臨改革攻堅難題,社會領域改革長期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積累的諸多問題如教育、醫療、食品安全、社會穩定風險等,從根本上看,都與公共服務制度及其運行效果相關,亟需通過深化改革來化解深層次體制機制矛盾。
社會發展工作政策性強、牽涉面廣,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做好今后一個時期社會發展工作,要認真分析新形勢,切實把握新要求。
一是面臨加快推進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黨必須更加自覺地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十八大報告還指出,“要準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我們面臨的機遇,不再是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系、擴大出口、加快投資的傳統機遇,而是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經濟發展為社會發展提供物質基礎,社會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需求支撐以及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在這樣的機遇條件下,需要在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加快推進社會發展,充分發揮社會發展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支撐作用,在更高層次上實現經濟社會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二是面臨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的新要求。十八大報告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十八大報告對推進社會體制改革進行了系統闡述,在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社會管理格局的基礎上,增加了“法治保障”的要求,發展成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其內涵更加豐富;在十七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基礎上,明確了“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方針,明確了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的目標要求,更加強調了政府保障基本民生的職責。同時,十八大報告還提出了“現代社會組織”和“現代社會組織體制”這兩個概念,為社會組織的規范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強調了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強化了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的要求。十八大報告還強調,要“加快完善文化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深化教育體制綜合改革”等,涉及社會事業發展的方方面面。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省委第十三屆二次全會作出了“一三五”分步走、實現“四翻番”的戰略部署,要求扎實推進構建現代創新體系、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鄉體系、現代文化體系、現代社會體系、現代生態體系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等八個方面工作,其中至少四個方面與社會發展工作密切相關。構建現代創新體系,要求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強化人才培養;建設現代城鄉體系,要求更加重視農村社會事業,結合城鎮化進程統籌安排社會公共資源;建設現代文化體系,要求加快建設文化強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設現代社會體系,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加快推進社會領域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
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則將切實加強民生保障和社會建設列為2013年度八個方面重點工作之一,強調要以更大的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力求取得新突破。年初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也突出強調了社會發展工作,要求著力保障改善民生,加強社會發展重大項目建設,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全面深化社會發展和社會管理重點領域改革。今年2月中旬,新一屆省政府第一次常務會議通過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工作規則》明確指出,省政府要加快轉變職能,在繼續履行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職能的同時,進一步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總的來看,從黨的十八大到省委、省政府一系列的決策部署,體現的是黨委、政府對社會發展工作更加重視,社會發展戰略地位更加凸顯、需求支撐更加有力、財政保障更加有效,但同時也面臨更為繁重的工作任務和更高要求。
統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2013年是實施《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各級發改部門要以規劃實施為契機,牽頭抓總,統籌推進,加快構建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具有浙江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省政府將調整設立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協調小組,各地也要建立健全相應的組織機構,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保障。省里已擬訂了規劃實施重點工作分工方案,各地要按照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的要求,抓好目標任務的分解落實。按照《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省里正在制訂2013年度實施計劃,排定一批工程項目,落實基本公共服務年度目標任務。
扎實推進社會事業各領域改革發展。一是推進文化旅游加快發展。加快推進重大文化設施建設,積極參與文化產業發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文化體制改革等文化建設重點工作。開展全省紅色旅游建設和發展情況調研,用好紅色旅游建設引導資金,探索紅色旅游統計和信息交流制度,切實推進紅色旅游發展。落實國家發改委等十二部委最新下發的《關于規范主題公園發展的若干意見》,做好主題公園項目的認定和調查工作,編制全省主題公園項目規劃,引導并推動理性投資,有序推進一批主題公園項目建設。
二是推進教育事業改革發展。認真落實國家和浙江省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加快推動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發展,努力推動浙江教育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轉變。著力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優化高校布局,規范獨立學院建設。著力推動中職教育特色發展,加強重點專業和特色專業建設,加強實訓基地建設。著力推動特殊教育快速發展,抓好浙師大、華強等特殊教育項目落實工作。
三是推進衛生事業改革發展。推進實施“健康浙江”發展戰略,盡快完成健康產業課題報告并在北京召開課題論證會。加快編制發布和推進落實《縣級中醫院標準化建設規劃》。按照省主要領導指示,引導“人才下沉、資源下沉”,促進基層衛生“服務能力提升、服務效率提升”,加快推進省、市、縣三級醫院聯動發展。完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深化農村醫療衛生資源統籌配置改革,加快推進縣、鄉、村醫療衛生機構一體化發展。
四是全面做好人口、民政、體育工作。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完善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加快建立健全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積極開展老齡產業調查統計和產業政策研究,努力構建老齡事業和產業互促共進的發展格局。推進建立社會化的殘疾人康復服務網絡和托養服務體系。推進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
在民生改善工作中推動社會管理創新。一是完善制度安排。充分發揮作為政府綜合部門的調控和統籌協調作用,切實承擔好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委員會成員單位職責,還要深入研究新形勢下的社會管理規律,完善體制機制,突出源頭治理,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不斷提高發改委在社會管理中的發言權、決策權和主動權。二是加強監測分析。要進一步做好社會發展形勢分析、社會發展綜合水平評價工作,加強對社會發展形勢、重大民生政策落實情況、社會矛盾潛在風險的跟蹤監測和動態分析。在重大項目和重大社會政策制定中實施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透明度,有效防范和化解社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