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武林
2012年三四月間,筆者參與《寧波“十二五”淘汰落后產能規劃》課題組,對寧波市鎮海區544 家規模以上及30 余家高污染高能耗企業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00份,問卷填報人絕大部分是企業“能管員”或者企業副總。問卷選取完善市場準入機制、政府補貼、環保創新技術引導扶持、融資支持四項為環境政策選項;改善管理、改進生產工藝、降低產量、改善產品結構、改善用能結構、投資節能設備六項為企業減排選項。結果顯示,被調查企業對現有環境政策具有較高的認同度,對改善管理、改進生產工藝、改善產品結構、改善用能結構和投資節能設備具有較高的認同度,而對通過限制產量達到減排效果這種“殺雞取卵”的方式持消極態度。
——基于不同用工規模的分析。以用工規模劃分,問卷將企業分為四組:1-50 人,50-200 人,200-500 人,大于500人。分析數據得知:用工規模1-50 人組和大于500人組的企業,現有環境政策對企業減排意愿的激勵效應并不明顯;進一步分析發現,完善市場準入機制、政府補貼可以有效激勵企業通過改善產品結構實現節能減排。用工規模為50-200人組中,各項環境政策對企業減排行為均存在顯著的正向相關作用。而在用工規模為200-500 人的組中,企業減排行為只與融資支持和環保創新技術引導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與完善市場準入機制和政府補貼之間相關性并不顯著。在企業的實地調研也顯示,由于政府直接補貼數額遠小于節能減排投資額,對于規模較大的企業來講,有限的政府補貼帶來的激勵效應并不顯著,拓寬融資渠道及加大對節能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才是對大企業最有效的激勵方式。
——基于不同行業的分析。根據鎮海區工業實際情況,以石化和裝備制造兩個有代表性的行業為例:在石化行業中,企業減排行為與各項環境政策之間均不存在顯著性相關關系。進一步分析發現,政府補貼與投資節能設備之間存在顯著性正相關關系,環保創新技術引導與改進生產工藝、投資節能設備之間存在顯著性正相關關系,完善市場準入機制與改善能源結構之間存在顯著性正相關關系。對于裝備制造企業,完善市場準入機制、融資支持與企業節能行為意愿之間存在顯著性正相關關系。
以上分析顯示:問卷所設完善市場準入機制、政府補貼、環保創新技術引導扶持、融資支持四項環境政策均與企業減排行為之間存在顯著性正相關關系,其中融資支持是最有效的激勵政策,政府補貼次之,同時環保技術創新引導支持和完善市場準入機制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對不同用工規模企業的研究發現,各項政策對用工規模為50-200人的中小企業節能行為均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而規模為200-500 人的大中型企業則更重視政府的融資支持和環保技術創新引導和支持。
目前,國內企業對節能減排的認識尚存在誤區,但隨著低碳發展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企業應當逐漸走上節能減排的道路。面對政府的環境政策,企業需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節能減排行為組合。一是響應低碳號召,爭取政策支持。國家正在實現環境政策從行政命令向經濟激勵的轉變,不斷加大對清潔發展項目的政策和資金傾斜力度,支持環保技術創新。企業應當直面“低碳經濟”大潮,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獲取政策的支持,為企業發展借得東風。二是參與碳市交易,借力金融工具。作為世界最大的CERs 出售國,中國正在積極構建國內碳交易市場。企業應當把握住國內外碳市場的發展機遇,投身碳金融市場,利用金融的杠桿作用,對沖節能減排的投入風險,獲取超額收益。三是承擔社會責任,引導資源流入。社會責任是企業追求有利于社會長遠目標的一種義務,它超越了法律與經濟對企業所要求的義務。主動發展環保技術不僅會獲取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技術創新帶來的競爭優勢,還有助于企業在公眾心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有助于提升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企業基業長青保駕護航。四是創新環保技術,獲取創新補償。環保技術創新主要作用體現有二:降低能耗使企業產品在市場上更具價格競爭優勢;通過增加用途、完善功能、改進質量并植入綠色消費觀念引領低碳時代消費潮流,獲取環保技術創新帶來的補償效應。
作為節能減排的另一大主體,政府應當加大對企業節能行為的經濟補貼和融資支持力度,引導企業通過節能環保技術創新來實現節能目標,要不斷完善市場準入機制,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同時,政府要分析各項環境政策之間的內在聯系,針對實際情況對各項政策進行有效組合,發揮各項政策之間的協同效應,實現節能減排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