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磊
現在的改革,已經不是初期大刀闊斧、革故鼎新的開局狀態,而是動輒牽一發而動全身,既錯綜復雜又敏感脆弱。這就需要用科學精神將改革推向縱深,尤其要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中,統籌把握若干重大關系
黨的十八大提出,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招,必須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如果把改革比作一次游泳,那么前30 年的改革主要還是在“淺水灣”嬉水,后30年乃至更長時期的改革則需要到“深水區”搏浪。現在的改革,已經不是初期大刀闊斧、革故鼎新的開局狀態,而是動輒牽一發而動全身,既錯綜復雜又敏感脆弱。這就需要用科學精神將改革推向縱深,尤其要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中,統籌把握若干重大關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改革。
經過30 多年的積極探索和不斷努力,中國實現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轉軌,多種所有制經濟相互競爭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基本確立,政府管理和調控體系也進行了重大改革。但這一經濟體制仍然處于不斷完善之中,由此導致的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加快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需要全面建立法治基礎上的現代市場經濟。然而,對這一改革目標,至今還存在一定分歧,尤其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性對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的反思中,國內也出現了一些質疑市場化取向改革的思潮。事實上,這場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源并不在于市場經濟本身,而很大程度上在于市場監管失靈和政府調控失策。市場配置和政府調節都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對中國而言,堅持市場配置的基礎地位,輔以必要和適度的政府調節,依然是最好的選擇,而絕不能走計劃經濟的回頭路。
市場經濟制度的有效運轉,必須要有其他制度的有力支撐。對于“非人格化交換”占主導地位的現代市場經濟來說,唯有法治才能保障合同的有效執行。為此,鄧小平同志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但政治體制改革遠比經濟體制改革復雜和困難。最復雜的是,改革行至中途,利益格局更加紛繁交錯,在醫療、教育、住房、社會保障、市場準入等改革攻堅領域已出現“大多數”與“小部分”的利益分化,每每觸及這些方面的實質性改革,總會出現不同的利益訴求。最困難的是,經濟改革觸犯的既得利益,還可以用經濟手段補償,但政治改革觸犯的既得利益,則很難用經濟手段補償。因為用經濟辦法來補償“喪失權力的損失”,如果出價低,則不可能被接受;出價高,國家財政又不堪負擔;而聽任掌權者自己補償,公眾更不可能接受。因此,在政治體制改革中,勇氣比智慧更加重要。雖然布滿荊棘,但已無路可退。唯有按照尊重“大多數”、兼顧“小部分”的原則,積極穩妥地加以推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和利益結構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加之經濟全球化和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引發了人們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文化形態的日益多元化,必須加快建設和諧文化。建設和諧文化,最關鍵是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處理好統一性與差異性的關系。和諧不僅表現為矛盾的統一性,同時也表現為矛盾的差異性,和諧文化不是單一純粹的文化,而是求同存異的文化。一方面,和諧文化有著統一的目標、一致的步調;另一方面,文化具有普遍的差異性,民族之間、地區之間、不同群體之間都存在著文化的差異。因此,文化建設不能搞一刀切,必須承認文化的差異性,使各民族、各地區、各群體之間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乃至相互沖突、碰撞、摩擦中共同前進。同時要繼承和發揚傳統優秀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時地利人和”等有關和諧的思想,結合時代精神加以創新和提升,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使之成為推進改革、增進和諧的動力源泉。
一個成熟的國家,應該是一個社會組織能夠得到健康并且充分發育的社會,各種依法活動的慈善組織、志愿者組織、行業協會等,都應得到準許和鼓勵。國內的社會組織在改革開放后已逐步建立,并且積極參與抗擊重大自然災害,舉辦奧運會、世博會、亞運會等一系列重大活動,但相較國外社會組織在社會建設中的巨大作用,其潛力還遠遠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如果說,前30年的改革主要創新了經濟管理模式,經濟自由創造了30年持續增長的奇跡;那么今后30年的改革必須創新社會管理模式,讓人民智慧和人民創造為社會的永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社會組織的發育,是對政府行政行為能力的一種補償,盡管“大一統”的政府在處理危機時天然具備一種全民動員能力,但是小政府和大社會的結合,才會是一種理想的狀態。為此,政府需要創造“優勝劣汰”的競爭環境,使一些社會組織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成長為服務能力強和有公信力的社會建設主體。要建立起政府部門與社會組織合作或競爭的社會服務體制,推動政府部門向社會組織轉移職能并開放更多的公共資源和領域。這種競爭或合作關系是“小政府——大社會”的基礎,將會使政府和社會都變得更有效率。
改革開放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但粗放型發展方式也激化了人與自然的矛盾,引發了日益嚴峻的資源危機、生態危機和環境危機。大自然厚德載物,化育眾生,孕育了包括人類在內的地球生命,但同時又通過一次次災難警示我們在自然面前應保持必要的謙卑與敬畏。即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面對大自然巨大的破壞力,貴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依然顯得渺小無助。所以,我們應該懷著一種“大自然、小人類”的謙卑心情來表達我們對自然的敬畏,建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模式,少一些“開天辟地、移山填海”的自我沖動,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要真正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還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加以保障。為此,要科學調整現有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方式,改變人地關系緊張的狀況,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千萬不要自作聰明地以為憑借現代科技的力量,就可以大膽藐視自然、任意改變自然,否則,我們會在不遠的將來為此付出更為高昂的成本和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