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省發改委課題組
通過對當前文獻的綜述研究發現,健康產業基本包括健康服務業與健康制造業兩大領域。基于現有研究與政策規劃,結合浙江省發展基礎及未來發展方向,浙江省健康產業應重點發展“醫療服務、健康管理、康復護理、健康信息、醫藥器械、健康食品”六大領域
《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2〕11 號)對健康產業的主要內容進行了闡述:“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完善商業健康保險產業政策,鼓勵商業保險機構發展基本醫保之外的健康保險產品,積極引導商業保險機構開發長期護理保險、特殊大病保險等險種,滿足多樣化的健康需求”;“大力發展非公立醫療機構。積極發展醫療服務業,擴大和豐富全社會醫療資源。2015 年,非公立醫療機構床位數和服務量達到總量的20%左右”;“完善醫藥產業發展政策,規范生產流通秩序,推動醫藥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醫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藥品現代物流和連鎖經營,提高農村和邊遠地區藥品配送能力,促進藥品生產、流通企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收購兼并和聯合重組。”
2012 年7 月,《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國發〔2012〕28 號)拓展了“健康產業”的內涵,要求生物醫學工程產業的路線圖將“健康服務”納入重大行動,包括“推動覆蓋城鄉社區的數字化健康管理系統建設,加強城鄉居民健康管理的日常化、實時化、動態化,帶動家庭用健康監護設備、健康信息管理、遠程醫療服務等相關產品發展,培育健康產業新業態”。
《國務院關于印發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國發〔2012〕57號),明確提出要加快健康產業發展,包括“建立完善有利于健康服務業發展的體制和政策”、“完善鼓勵和促進非公立醫療機構發展的政策措施”、“大力發展生物醫藥,改造提升傳統醫藥。”
《國務院關于印發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國發〔2012〕62 號)進一步闡述了“健康服務業”的內容,指出健康服務業包括“基本與非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醫療護理、健康檢測、衛生保健、中醫醫療保健、康復護理、健康管理教育與培訓、健康咨詢、健康保險、康復醫療服務等諸多方面”。
衛生部《關于做好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促進非公立醫療機構發展的通知》(衛規財發〔2012〕47 號)指導各地做好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促進非公立醫療機構發展。強調要要拓寬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準入范圍,給非公立醫療機構留出足夠的發展空間。
衛生部發布的《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是國家層面的衛生發展中長期規劃,是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質,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的重要戰略。報告提出發展健康產業行動計劃等21項行動計劃。
科技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年)》把人口和健康作為優先發展的重點領域,提出未來一個時期中國健康科技發展10 項重點工作,包括疾病防治技術、新藥創制與大品種技術改造、醫療器械的國產化、加速中醫藥現代化與國際化等與健康產業密切相關的領域。
科技部牽頭制定了《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年)》,提出“要優先推動中藥產業發展。以建立現代中藥產業鏈、保障中醫藥療效為目標,不斷提高中藥產業和產品創新能力,為市場提供療效確切、品質優良、安全方便、質量可控的中藥產品,為培育健康產業服務”。
科技部牽頭下發的《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推動健康產業,指出要“以重大新藥、醫療器械、中藥現代化為核心,發展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大健康產業,提高中高端醫療產品的國產化能力,提升產業規模和技術競爭力,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為提高醫療服務能力提供產業支撐”。
浙江省歷來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健康發展,先后制定實施了衛生現代化戰略(2001 年—2005 年)、衛生強省戰略(2006 年—2010 年)等重大健康發展規劃,有力推進了全省健康事業與健康產業的發展。為響應國家“健康中國2020 戰略”,省政府于2011 年提出“健康浙江”發展戰略,并于2013 年完成了《“健康浙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該報告明確提出了健康產業的發展方向,認為要“積極推進包括非公醫療、醫藥產業、健康服務產業、食品產業發展,以提升浙江醫藥技術與健康服務水平,助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2012 年4 月,浙江省衛生廳、發改委等五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印發浙江省全民健康推進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浙衛發[2012] 91 號),將“加快發展健康服務產業”納入主要任務之一,要求“構建健康服務產業鏈和產業體系。鼓勵社會資本大力發展健康服務產業,加強健康管理、養生保健、商業健康保險、健康文化、老年護理、康復醫療、心理咨詢等特色服務產業,滿足群眾多層次服務需求”。
傳統上,人們對健康的理解往往僅限于沒有缺陷和疾病。1948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健康乃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1989年,WHO對健康的概念進行了修正,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因素,認為健康是指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而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或身體不虛弱的狀態。《健康中國2020》認為,隨著人們對健康的認識不斷發展和深化,健康的概念正在不斷擴大,在生物、心理、社會、人文、經濟等領域不斷延伸。
綜合國內外研究,對健康產業的界定和分類一般有三個視角,一是以三次產業劃分的視角,從大健康的概念去理解,認為健康產業是與健康緊密相關的制造與服務產業體系;二是從健康產業鏈的角度,將健康產業劃分為前端、傳統和后端產業,分別達到維持健康、修復健康和促進健康的目的;三是從健康消費需求和服務提供模式角度出發,認為健康產業可分為醫療性和非醫療性健康服務兩大類,并在此基礎上做進一步劃分,根據研究需要做重點研究。
——健康產業涉及健康相關的生產和服務產業。宮潔麗等認為,健康產業是涉及醫藥產品、保健用品、營養食品、醫療器械、休閑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詢等多個與人類健康緊密相關的生產和服務領域的新興產業。健康產業包括制造經營和健康服務兩項活動。制造經營是指產品的生產經營,例如藥品、保健品、中藥材、醫療器械、醫用材料、化妝品、食品飲品、設備等。健康服務活動是指醫療服務、健康管理、休閑健身、營養保健、人才服務、咨詢服務等領域的服務。
王波等指出,廣義的健康產業主要是指與人身心健康相關的產業的統稱,是一個涉及制造業、服務業等門類廣泛的產業類型。發達國家健康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正呈現出以制造經營產業為主向以健康服務業為主的轉型。進而認為健康產業可以分為健康服務業和健康制造經營業。
深圳市保健協會、深圳市健康產業促進會認為,隨著醫學模式逐漸由原來疾病醫學(單純疾病治療模式)向健康醫學(預防、保健、治療、康復相結合的模式)轉變,進而引導了健康產業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健康產業已涉及到醫藥產品、保健用品、營養食品、醫療器械、休閑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詢等多個與人類健康緊密相關的生產和服務領域。同時認為,健康產業的經營活動包括制造經營和健康服務兩類,分別涉及健康產品的生產經營和健康服務活動。從健康服務產業的產業鏈來看,各個環節是不可分的,但是根據研究需要,其將健康產業分為三類,分別是健康用品行業、健康食品行業、健康服務行業,并且重點研究和關注了健康服務行業。
《成都市健康產業發展規劃(2010-2017)》中指出,健康產業包括健康服務產業和健康制造經營產業,主要是指與人身體健康有關的、與醫藥產銷及醫療服務直接相關的產業。其中健康服務產業包括醫療服務、養生康復、健康管理、休閑健身、營養保健、咨詢服務、人才服務、培訓考試等;健康制造經營產業涵蓋醫藥用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綠色食品、體育健身用品、醫療器械、中藥材、醫用材料、原料中間體、制造設備、包裝材料、化妝品等。該《規劃》側重于健康服務產業的發展。
——健康產業是與健康緊密相關產業鏈和產業體系。胡琳琳等認為,在“大健康”的概念下,健康產業是一個與健康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產業體系。具體定義其為旨在維持健康、修復健康和促進健康的一系列有規模的產品生產、服務提供和信息傳播等活動。而健康產業的產業鏈和產業體系中,醫療服務、醫療設備與制藥是傳統意義上的健康產業,目的是治療疾病、修復健康;健康體檢、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的重點是預防疾病、維持健康,是健康產業鏈的前端產業;健康食品的生產和銷售屬于健康產業鏈的最前端產業,涉及農業種植、食品加工、餐飲服務等多個環節,橫跨了傳統的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體育、養生、美容等產業的目的是促進健康、實現健美,是健康產業鏈的后端產業。
呂巖認為,伴隨著現代健康觀念的發展,健康產業包括了傳統醫藥衛生產業和健康食品業、保健品業、健身業、健康保險業等多個生產服務領域,形成了一個維持健康、促進健康、修復健康的產業鏈和產業體系。
——健康產業涵蓋醫療性產業與非醫療性產業。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皮爾茲在其《新保健革命》一書中,將傳統醫療衛生業稱為“疾病產業”,并相對地提出“保健產業”的概念。他認為,疾病產業是事后對罹患病痛的病人提供產品和服務,目的在于治療疾病的癥狀或治愈疾病。而保健產業是事前對健康人群(沒有疾病纏身)提供產品和服務,使之更健康、更健美,并延緩衰老或防病于未然。其所謂的保健產業主要包括健康食品業、保健品業、健身業、健康信息服務業、健康保險業、健康產品的銷售業等。
貝恩德·埃貝勒在其《健康產業的商機》一書中指出,保健是現代化健康概念的一個組成部門,它不僅以市場為導向,而且是可以實踐的,進而將“健康市場”定義為顧客購買產品的決定性因素是健康因素的市場。從產業趨勢研究和個人獲得健康與舒適的角度,貝恩德·埃貝勒認為有七大領域代表著健康產業的趨勢,分別是飲食(天然食品、功能型食品)、保健藥物和自用藥物、身體保養品和化妝品、運動和保持身材、旅游、健康咨詢和信息、住房及其他消費品等。
王曉迪等認為,在“大健康觀”的引領下,健康產業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產業,而可以看作是包括所有與健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產業體系。所謂健康產業,是指以維護、改善、促進與管理健康,預防疾病為目的,提供產、學、研產品與相關健康服務的行業總稱。一般分為醫療相關產業和健康相關產業。醫療相關產業包括藥品產業、醫藥服務產業、醫療設備產業、體外診斷(In—Vitro Diagnostics)技術產業、其他產業(民族或民間醫藥)。此類產業的目的是治療疾病,恢復健康。健康相關產業包括保健品產業、健康體檢與健康管理服務產業、健康保險與信息產業、體育及相關產品產業、老年頤養與延緩衰老產業、中醫養生保健產業、健康傳媒與文化產業。
從現有學術研究,我們可以看出健康產業研究及實踐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隨著健康觀念的不斷變化,特別是對現代健康觀念的普遍重視和接受,健康產業的內涵和范圍正越來越大。第二,我國健康產業的實踐和研究剛剛起步,對健康產業的認識尚不深入,健康產業的內涵和產業細分尚未明晰。第三,健康產業的實踐具有區域性特點,不同的產業優勢往往導致健康產業發展的重點也不同。第四,相對于傳統的醫藥衛生產業,健康服務業是健康產業發展和拓展的主要方向。第五,發達國家健康產業的發展雖比較成熟,但國內外的健康產業實踐有所差異,進行比較和借鑒時需要引起注意。同時,健康產業的內涵和統計口徑也不明確,因而不能進行簡單的比較。
通過對當前文獻的綜述研究發現,健康產業基本包括健康服務業與健康制造業兩大領域。健康服務業與健康預防、修復、康復最為密切,能夠直接為健康人群與患病人群提供服務,以達致健康狀態;健康制造以健康食品、健康用品制造為基礎,需要通過健康服務領域的專業咨詢及使用,滿足公眾的健康保健需求。在我國,當前健康產業的薄弱環節與發展重點是“健康服務業”。《國務院關于印發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國發〔2012〕62號)認為,“健康服務業”應包括“醫療衛生服務、醫療護理、健康檢測、衛生保健、中醫醫療保健、康復護理、健康管理教育與培訓、健康咨詢、健康保險、康復醫療服務等諸多方面”。本課題基于現有研究與政策規劃,結合浙江省發展基礎及未來發展方向,認為浙江省健康產業應重點發展“醫療服務、健康管理、康復護理、健康信息、醫藥器械、健康食品”六大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