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克鋒 張承石
浙江已進入后工業化階段發展,作為中國長三角重要的產業區域和企業集群,隨著“四大國家戰略”、“四大建設”、“四大舉措”的同步推進,浙江正著力解決經濟發展中長期存在的結構性、體制性、素質性問題,再創科學發展新優勢,推動浙江經濟社會發展走向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軌道。面對新挑戰、新機遇、新目標,亟需珍惜和保護浙江產業的發展知本(民眾的創業智慧與就業技能、人才的專業知識與創新能力、老板的創業機智與創造活力、政府的政策水平與服務能力),實現知本和資本聯動,促進浙江的經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認識發展階段區分,突出比較優勢。世界工業化發展演變歷程一般可分為生產要素導向、投資導向、創新導向、富裕導向這四個階段。后世博時期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都市圈率先進入了創新導向階段,浙江的產業結構調整面臨著縱向與橫向的壓力與競爭。縱向看,城市化率50%是城市化發展的擴張期,而浙江的城市化率已達63.2%,其產業結構調整面臨著土地資源更為緊缺的壓力,浙江搞產業、做企業如再走鋪攤子、上規模、拼總量老路,此路不通。橫向看,浙江、廣東、江蘇同區域對比,浙江大企業欠大、欠強,小企業欠精欠專。以江蘇為例,2010年,浙江、江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分別64364家和64134家,數量相當,但工業總產值、平均規模浙江只有51394億元、8068萬元;而江蘇達92056億元、14353萬元。其中大、中型企業,江蘇分別為499家、4874家,浙江分別為225家、4678家。但浙江擁有區位優勢的稟賦要素,近300家上市公司(在全國省市區中名列前三)、優質的擬上市企業群、豐富的資本資源與活躍的金融意識,是浙江的比較優勢。知本與資本聯動,以上市培育金融創新來引領產業結構調整,是浙江創新之路的邏輯結論和必由之路。為此,一要突出比較優勢,精耕上市公司,優化差異化核心競爭力,爭當世界單項冠軍;與世界500強對接,形成浙江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長效優勢。二要細分比較優勢,細作擬上市公司,強化知本綜合競爭力,引進各類資本,將政策服務、金融創新等有機對接,加速培育上市公司第二方陣,5年內新上市企業300家,成為城鎮化與產業發展的新動力源。三要培育比較優勢,以金融創新、企業上市的樣板工程來啟蒙與教育中小老板群、“富二代”創業群,走資本與企業、創新與產業相結合的發展新路徑。
——認識周期性規律,提升防范風險能力。經濟周期是一個由工商企業占主體的國家的整體經濟活動出現波動的現象,是驅動創造性毀滅和經濟增長以及復興的關鍵力量。市場經濟周期規律主要有存貨周期、資本性支出周期、房地產周期、長周期等等。浙江現有的塊狀經濟,其中各類企業的產品庫存周期與資本支付性周期及浙江城市的房地產周期交織一體,長度不一,盤根錯節。同時又和浙江區域經濟的長周期息息相關,緊密相連。把握周期性規律,防范風險是產業結構調整、企業升級換代、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門主課。對政府而言主要是防范系統風險,對銀行而言主要防范商業風險與非系統風險,對投資機構而言主要防范流動風險,對企業而言主要考量財務風險。
防范風險,一是信用再造,二是工具創新,三是環境營造。信用體系的再造是社會系統工程,對知本與資本聯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更為關鍵,也更有創新價值。浙江目前正進入個人信用、企業信用和社會信用體系再造的良性時期,充分發揮浙江地域相對集中,浙江人重血脈、講信譽等特點,學習與借鑒海內外先進經驗與方法,通過同行連保,倉單質押,綜合授信,累積老板個人信用指數;通過查“二表”(海關報關表、企業用電表),累積企業指數,建立行業權重指數;發揮網上公示功效,建立企業社會公信指數等方式,再造信用體系,這對企業升級、產業調整、經濟可持續發展可謂長治久安。企業債券發行或產業基金債券發行的嘗試與創新,可能比龍頭企業上市解決中小企業融投資難等瓶頸難題見效快、影響大。這對調整產業結構,做強產業,做精企業,使浙江在世界相關產業中擁有技術標準制高點和核心競爭力,培育巨人企業,往往具有功半事倍之功效。同時綠色產業通用券、排污權債券等方面的工具創新亦可試行。浙江人杰地靈,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產業結構調整的目的是營造一大批造福浙江、奉獻社會的企業,營造地區的財富人文環境十分必要,這是浙江發展的根脈,產業調整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