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玲潔
據《小康》雜志發布的“2013中國平安小康指數”調查顯示,七成以上的受訪者對“食品安全”表示擔憂,食品安全問題已連續四年成為影響國人安全感的首要因素,亦引起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李克強總理在今年5月份的三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都提到食品安全問題,強調要“重典治亂”。國務院對食品安全監管機制作出重大調整,從原有的五部門各管一段調整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和農業部主管,“九龍治水”的局面有望轉變。此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頒布《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堪稱最嚴《食品安全法》有望年內修訂完成等一系列舉措,讓我們看到本屆政府治理食品安全問題的力度和決心。
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得到了國家食品安全主管部門和信用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2012年10月,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等8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道德誠信體系建設推進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提出了進一步推動建設食品安全信用體系的具體要求。今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中央編辦聯合發布的《關于在行政管理事項中使用信用記錄和信用報告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在食品安全等重點領域的行政管理事項中率先使用相關市場主體的信用記錄和信用報告。在今年浙江“兩會”的提案中食品安全信用建設的內容大幅增加,人民群眾需求迫切。破解食品安全問題,可從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實現突破,具體解法有:
開展全方位的誠實守信宣傳教育。誠信的根本精神是真實無欺,是每一個食品行業從業人員理應遵守的道德底線,它的缺失也是現階段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根源所在。食品安全的誠信宣傳須建立長效機制,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介滾動式傳播誠實守信的道德風尚,形成“守信為榮、失信為恥”的良好社會氛圍;通過“信用浙江”網和行業監管部門網站等堅持食品行業誠信典型宣傳和失信典型披露,強化生產和經營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樹立誠信是企業資源、財富和生命的主流價值觀。誠信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加強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誠信傳統文化推廣,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
健全食品安全信用制度法規。在2011年施行的《浙江省食品安全信息管理辦法(試行)》的基礎上,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管理制度,明確食品安全信用信息收集和報送的范圍,明確各部門的工作職責。構建食品安全信用信息應用和信用監管機制,完善相應的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置規范,不斷提高食品安全信用法制建設水平。
建立統一的食品安全信用檔案和可追溯系統。依托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整合法院、經信、公安、人社、環保、農業、林業、衛生、稅務、工商、質監、海洋與漁業、糧食、食品藥品監管、檢驗檢疫、海關等部門和銀行掌握的食品行業企業、個體工商戶及其從業人員的信用信息,建立覆蓋所有食品安全責任主體的信用檔案,面向社會分層次發布。依托現代物聯網技術,建立記錄食品產地、生產者、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組成、化肥及農藥使用、加工者及全部流通信息的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統。政府通過法規制度明確食品安全追溯要求,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標準體系,為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的企業提供一定的經費支持和優惠政策,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分階段推行可追溯制度。
構建層次分明的食品安全信用監管模式。對守法誠信主體給予激勵,在年檢、抽檢、報關等方面給予便利;對嚴重違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制假售假的失信主體實行重點監管,增加檢查頻度,開展失信懲戒直至淘汰出局、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逐步實現信用聯合獎懲,根據全省統一制定出臺的信用聯合獎懲辦法,實施多部門的聯合監管,提高食品安全責任主體的失信成本,實現“一處失信,寸步難行”。不斷完善社會監督網絡,以誠信為紐帶,構建行業協會、新聞媒體和消費者共同參與的社會監督網絡,鼓勵、幫助人民群眾把消費過程中遇到的食品安全問題及時反映給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積極構建食品安全社會化監督體系。
完善以預防為主的食品安全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食品安全重在預防,依托全省統一的食品安全信用檔案和可追溯系統,結合社會投訴舉報信息和專業機構的科學檢測結果,對食品安全信用信息進行深度加工,對問題食品、責任主體、影響范圍、影響人群和程度進行分析、預警和信息分發,各監管部門根據有關預警提示,啟動相應的應急處置機制,主動堵住問題食品的源頭,最大限度地減少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和事態的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