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永紅
簡易腹腔式引流術在腹腔積液中的臨床應用與觀察
譚永紅
目的探討簡易腹腔閉式引流在內科疾病中的應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對68例腹腔積液患者采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行簡易腹腔閉式引流術。觀察該組患者的引流效果、安全性及不足。結果68例患者置管成功率為100%,保留過程中導管脫出6例,無穿刺局部感染病例,導管堵塞3例。結論未出現腹膜炎及嚴重并發癥,患者整體耐受性良好,無明顯不良反應,術后易滲液等,可作為腹腔積液首選的治療方法。
簡易腹腔閉式引流;中心靜脈導管;腹腔多種積液
腹穿放腹水的目的是減少患者腹部脹痛并協助疾病診斷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最近幾年,伴隨著一次性中心靜脈穿刺包的出現以及廣泛的臨床使用,我科臨床上采用了一種新的腹腔穿刺方法,即簡易腹腔閉式引流術代替了原有傳統注射器的抽取方法,可減少由于反復穿刺帶來的痛苦,降低了腹腔感染,現將觀察及臨床體會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07年8月至2013年4月住院腹水患者68例,其中肝硬化腹水27例,肝癌性腹水10例,慢性重癥肝炎性腹水10例,慢性腎衰合并腹水2例,結核性腹膜炎腹水15例,系統性紅斑狼瘡并腹水2例,不明原因腹水2例。年齡32~78歲,均有腹脹、胸悶、腹部膨隆等癥狀,其中部分患者下肢浮腫。
1.2 材料手術前準備材料為美國生產的一次性16號ARROW單腔中心靜脈導管一套,2%利多卡因5ml,無菌棉簽、碘伏、引流袋一個,20ml一次性注射器一個。
1.3 方法患者在術前均簽屬腹腔穿刺知情同意書,結核性腹膜炎腹水有分隔者,在彩超下確定穿刺部位。叮囑患者將膀胱排空干凈,取平臥位或半臥位,通常以左髂前上棘與臍連線的中外三分之一處為穿刺點,常規消毒、鋪巾,以2%利多卡因自皮膚至壁層腹膜行局部麻醉術,做腹腔穿刺并置入中性靜脈導管,注意一般無需擴管,置入導管約15cm左右,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液體送檢,用一個消毒過的皮管連接中心靜脈導管末端,后接一次性引流袋,導管處縫線固定(開始幾例未縫線出現導管脫出),用納米創傷貼固定好即可。一般留置引流管5~12天后拔管。給患者每日間斷放腹水1000~3000ml,結核性腹膜炎患者在內科對癥治療基礎上每2~3天向腹腔內注入異煙肼針劑300mg及地塞米松5~10mg,防止腹水繼續滲出粘連,拔管后用小塊凡士林沙條堵塞,穿刺處外用納米創傷貼固定,未發生滲液及感染征象。在治療原發病基礎上輸入人血白蛋白及血漿協助治療療效更佳。
置管成功率達100%,其中保留過程中導管脫出6例,見于開始幾例,導管處縫線固定后未出現脫管情況;無穿刺局部感染病例;導管堵塞3例,經生理鹽水沖洗后再通,未發生脫管情況。未出現腹膜炎及嚴重并發癥。患者整體耐受性好,無明顯不良反應,且避免了傳統腹腔穿刺術需反復穿刺、易感染、術后易滲液等不良反應。
腹水是多種疾病的表現,根據其性狀、特點通常分為漏出性、滲出性和血性三大類,腹水的原因有多種,即炎性、癌性、結核性,腹水的形成是腹腔內液體的產生和吸收失去動態平衡的結果。在傳統的腹腔穿刺引流術過程中,需要使用止血鉗反復夾持引流管來控制它的開放和閉合,操作起來比較麻煩,引流速度不好控制,也會增加發生引流管污染的幾率,從而出現逆行感染,對于大量腹腔積液的患者,應通過多次的穿刺來引流,不但會給患者帶來身體上的痛哭還會帶來經濟上的負擔,也會加大醫務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普通腹腔穿刺抽液操作時間較長[1]。因每次抽液量的限制,治療時間長,減輕壓迫癥狀,為抽凈積液,需反復多次抽液[2]。置管期間對于腹水進行反復、隨時性的引流,既能較好地控制引流的速度,又不會影響患者的行動和日常生活。部分患者體質較為虛弱,應進行間歇性的放水,患者的耐受性好,其生活質量也會隨之提高。
中心靜脈導管采用的材料系醫用聚氨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溶性,導管柔軟且較細,患者不適的癥狀輕微;長時間放置以及積液量少時通常也不會損傷內臟,適用于結核性腹膜炎、晚期腫瘤患者及積液反復產生者的使用,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結核性腹膜炎患者,放腹水后,定期向腹腔內注入藥物治療,可縮短腹水治療時間,減少腸管粘連,迅速減輕腹痛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值得廣泛推廣。
根據上述情況,結合臨床實際應用,目前如何使中心靜脈管在胸腹腔引流術中的應用更加安全可靠,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改進:①在臨床操作中以導絲引導置管,避免擴皮針擴管,防止腹水從管周漏出,并注意保持導管彎曲固定時,方向盡量與患者引流器放置方向相一致;②控制放液速度,避免負壓過大時導管吸附堵塞;③拔管時使用凡士林紗布堵塞管口,穿刺處外用納米創傷貼固定,防止滲液及感染;④中心靜脈導管口與引流袋連接處缺少一次性的連接材料,建議研發臨床使用與之相配套的一次性連接材料,以提高臨床安全性。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6-122.
[2]孫靜,勝照杰,賀明霞.力爾凡聯合順鉑治療惡性胸水的臨床觀察[J].河南腫瘤學雜志,2008,16(3):193-194.
R561
A
1673-5846(2013)08-0065-02
云南省紅河州第四人民醫院,云南開遠 66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