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峰 張 娣 郭麗雙 關利新 趙 微 向鴻梅 楊愛榮
健全衛生事業管理教育模式培養應用型衛生管理人才※
劉俊峰 張 娣 郭麗雙 關利新 趙 微 向鴻梅 楊愛榮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衛生管理學科教育愈加受到重視。各大高等本科院校作為培養專業衛生管理人才的供給體,擔負著為社會提供更多適應性人才的重任。因此,改革衛生事業管理教育模式,健全管理教育模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的關鍵之處。針對衛生事業管理教育模式現狀,提出了目前衛生事業管理教育模式所存在的問題,并闡明相關舉措,希望能夠幫助衛生事業管理教育模式進行有效的創新和改革。
衛生事業管理;應用型人才;教育模式
我國衛生事業管理教育從1981年開始,是以職業中心的形式對在職的衛生管理人員進行培訓[1]。2004年4月開始對衛生管理工作的干部進行培訓,截止目前為止,已經產生了從專科到研究生的多種學位制,并建立了眾多的醫療研究機構。可以看出,我國在衛生事業管理教育領域的發展還是比較迅速的。然而隨著國家各區域的醫療改革進程加快,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大眾對自身健康以及醫療結構的水平要求逐漸多元化,且隨著醫療科技的逐漸投入使用,病癥治愈范圍也逐漸擴大,因此各醫療機構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也逐漸增多,所以對醫療單位等衛生事業管理機構的崗位人員要求也逐漸提升。在現今的崗位招聘中,就業單位看重的不僅僅是畢業生的知識水平以及其它單方面的能力,而是更加看重崗位人員的醫療綜合素質水平。顯然,我國現有的衛生事業教育模式是遠遠不能夠滿足社會崗位要求的。
目前的衛生事業管理教育模式大多數依賴傳統的教育體系,教學單一化、僵硬化、低效率是舊式教學的主要特點,醫療機構更為重視科技的投入與建設,而忽略了最關鍵的醫療管理,學校在教學上缺少靈活性、實踐性、科學性,教學培養制度不完善,教學管理體系不科學,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降低了崗位人才的綜合水平,降低了高職院校畢業生在面對醫療糾紛時能夠正確解決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這不僅不利于個人在工作崗位上的發展,也不利于醫療機構的醫資建設。因此,依據不斷變化的市場崗位需求,進行衛生事業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建立培養專業性、創新性、管理性的高標準衛生事業人才體系,轉變傳統的知識型人才教育目標,培養更多應用性人才是各大高職學校必須采取的措施。
2.1 重視醫療技術崗位人才,忽視醫療管理人員作用衛生事業領域作為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崗位領域,加強對其醫療技術的投入以及建設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眾多機構的領導過于重視醫療技術人才的崗位作用,只單純的認為技術人才的水平高低就會直接影響到自身的醫療水平,而忽視了其它崗位人員的潛在作用,特別是機構的管理人員。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任何組織如果想實現自身的發展目標,都離不開有效的企業管理,這是由各階段的專家學者進行長期研究與分析得出的結論。機構領導對管理人員的不重視,直接導致了管理人才作用發揮的低效率。而管理人員的工作會直接涉及到整個醫療機構的醫學管理、資金分配、機械使用等方面的工作由于不被領導認可和承認,所以工作的積極性銳減,對自身的工作能力也產生懷疑,這樣很容易導致各方面任務不能有效完成,從而產生一些潛在的醫療問題。該問題的產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各大高職學校培養出的管理人員確實普遍缺少思想觀念、管理能力以及知識水平上的崗位適應性,畢業生不能完全勝任該職位,導致了問題日益突出。
2.2 重視專業知識理論灌輸,忽視醫療實踐教學作用其實在所有學科的傳統教學模式中都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問題。而對于衛生管理這種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在這方面的問題尤甚。管理學科作為一門來源于各國企業以及學者實踐的綜合學科,具有廣泛的社會性、歷史性,在教學內容上,管理概念較多,管理內容也比較空泛。因為管理學科的內容冗雜,再加以學生不能真正理解所學內容,最終導致教學的低效率性。而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各大高職學校的教師就會采用傳統的硬性教育,強迫學生進行知識灌輸,不注重學生的實踐內容培養,進而降低了學生的崗位實踐能力。
2.3 教學內容單一重疊,易產生學習盲目性各大高職學校在進行衛生事業管理學科教學時,都會采用醫學和管理學兩門學科教材。經有關調查發現,各大學校所使用的教材同其它醫學專業的教材基本相似或相同。醫學課程拖沓冗長,學生自學時間大量減少。醫學基礎課程缺少實踐性,學生缺少自我研究與分析能力的鍛煉。這種無針對性的體系學習不僅不會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還會降低學生對知識理解能力,產生知識體系學習的盲目性,這與教學目標是相違背的。
3.1 改變傳統醫療理念,合理建設課程體系隨著中國經濟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醫療機構對于管理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漸提高,但是用人單位普遍更加重視醫療技術人員的作用,而忽略管理人員的作用[2]。為了有效解決該問題,在機構領導者積極轉變傳統醫療經營理念的同時,各大高職院校還要合理建設課程體系,既在加強管理學以及醫學的學科教學的基礎上,拓展其它學科的學習教育,建設副科目與主科目共存的課程體系,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從更多學科中學到不同的學科研究方式,使學生的思維內容更加靈活,從而加強學生在未來崗位的問題處理能力。
3.2 加強教學課程實踐性,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改善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實踐性與理論性有效融合的目標,首先要加強在教學課堂上的社會熱點聯系性,教師要在課堂上提出一些社會上存在的相關醫療案例,與學生共同進行問題探討與方案解決。其次,學校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地學習機會,讓學生在實際工作環境中增強自身的崗位能力。最后,由于實習渠道較少,并且具有一定的的階段性,所以學校可以邀請一些醫療專業學者進行經常性的醫療講座,提高學生對未來崗位的真正理解,從而明確自身學習內容方向,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自身的學習積極性。
3.3 加強專業教學內容針對性,提高師資隊伍教學水平任何學科的發展都需要有針對性的學科教材,衛生管理學科也是如此。針對衛生事業管理學科教學內容比較空泛的問題,學校可以在仔細分析未來崗位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學科內容教材選擇,如果市場中沒有相對適合的教材,相關機構可以組織一批醫療管理以及技術方面的專家學者進行專業的團隊教材編輯,將個人經驗融合到學科內容中;加強案例習題的編寫,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然而,要想實現學生知識水平提高的目標,只提高教材的專業性是不夠的,還要提高教學主體的知識水平,即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現今的教師往往存在兩種狀況:一是高學歷,低經驗;二是低學歷,高經驗。無論是哪種素質的教師都是不符合未來的人才培養要求的,因此,加強教師的崗位培訓與實習,加強教師的科研能力,加強教師對于國外醫療體系的學習與借鑒能力,是有效促進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
總之,在大眾對健康需求多樣化以及醫療要求高標準化的背景下,醫療學科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是刻不容緩的,特別是衛生事業管理專業。作為為醫療崗位提供眾多人才的重要輸出者,拋棄傳統的硬性教學模式,改變舊式醫療機構經營理念,加強課程內容安排的合理性與針對性,提高師資隊伍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舉措,相信通過高職學校與醫療機構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夠促進醫療事業更為長遠的發展。
[1]何云玲,伍林生.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遼寧醫學學報,2009(11).
[2]劉瑞明,廖云峰.衛生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研究[J].衛生軟科學,2008(4).
R197.32
A
1673-5846(2013)08-0228-02
牡丹江醫學院高教研究所,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
特色應用型衛生事業管理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編號:201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