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暉
局封加小針刀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00例
戴 暉
局封;小針刀;神經根型頸椎病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多發疾病,以神經根型(CSR)發病最高。根據臨床表現不同。又可分為根痛型、麻木型及萎縮型三個癥型。主要表現頸項部僵痛至上肢疼痛為主等一系列復雜的臨床綜合征。據調查顯示[1],CSR約占頸椎病的50%~70%,該病臨床多采用保守治療,屬中醫“痹證”范疇。筆者自2004年以來在臨床上用局封加小針刀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本文選取病例均來自我科就診患者100例,患者均以CT及MRI診斷。其中男64例,女34例,年齡34~67歲,平均37.8歲。臨床表現頸、肩、背部疼痛及上肢麻木,頸部功能活動受限,夜間疼痛難以入睡。其中以頸5、頸6及頸7為主,往往呈慢性發病。
1.2 治療方法患者取俯臥低頭,令其下頜部和床上邊緣齊平,頸椎部位全暴露,取下位頸椎椎間隙,關節突關節投影點,頸部肌肉痛點,以痛點為定點嚴格消毒后注射2%利多卡因2ml加醋酸潑尼松龍及骨肽各2ml,5~10min后嚴格按小針刀術的四步進針規程操作,使針刀直接達突出部位,刀口線與脊柱縱軸一致,將刀鋒沿骨面側方滑動,探及關節間隙,切開關節囊2刀;在頸椎周圍肌肉壓痛點行縱。行疏通松解或切開剝離2~3刀,同時針刀偏向壓迫上肢的方向橫切3刀,嚴防損傷神經、椎動脈、脊髓。術后用無菌紗布壓迫片刻后再用創可貼外貼。囑患者臥休息10~15min。
1.3 典型病例患者,女,63歲因頸椎疼痛伴右上肢放射性疼痛加重一周于2011年6月28日來我科就診。
上肢被迫取上舉姿勢后癥狀稍緩解,入夜痛甚。口服芬必得及頸復康藥物無效。故來我科診治。查體:痛苦面容,頸部肌肉強硬疼痛。右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頸椎CT示:頸5、頸6及頸7椎間盤突出0.4cm,右側硬膜囊受壓。診斷:神經根型頸椎病。予以小針刀松解治療1次后,疼痛緩解,晚上可以入睡。2次后疼痛基本消失。夜間有酸脹感。3次后疼痛消除,夜間入睡正常。半年后隨訪未復發。
治療后疼痛完全治愈;疼痛減輕者為好轉;疼痛未減輕者為無效;100例中治愈84例,平均治療3次好轉14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8%。半年后隨訪復發6例。
頸椎病是指頸椎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及繼發性椎間關節退行性病變所致臨近組織受累而引起的相應癥狀和體征。祖國醫學認為該病主要是由于勞損、肝腎不足、精血空虛不能濡養筋脈,復感風寒濕邪,致營衛氣血不和,筋脈閉塞不通,不榮則痛,筋脈失養,氣血運行不暢,而麻木不仁;其病因病機及臨床特點為病位大多為氣滯血瘀,而整個機體為氣血不足、氣不行血、血不榮筋、肝、腎虧虛的機制[2],故治在標本兼顧。臨床應用小針刀治療也要遵循中醫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則,筆者采用小針刀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中體會到[3],小針刀閉合性微創手術對本病的治療具有一定的優越性。而針、藥結合從根本意義上改變了臨床某些疾病的治療方法,用針刀術松解病變的軟組織,達到以松治痛,改變和解除粘連、攣縮、壓迫等病理變化,加強局部血液循環,激發體內調節作用。消除肌緊張、肌痙攣,改善局部代謝,用利多卡因止痛緩解患者緊張,潑尼松龍促進炎癥消除,達到解痙止痛作用。針、藥配合阻斷了“疼痛-粘連-疼痛”的惡性循環。臨床效果滿意。此療法操作簡易便廉,值得臨床推廣。
[1]皮燕,嚴攀,陶麗,等.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針灸治療現狀及其療效評價[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5(2):25-28.
[2]於先貴.綜合康復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60例[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3):162-163.
[3]吳漢卿.大成水針刀療法[M].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8.
R322.8
A
1673-5846(2013)08-0341-01
安徽省祁門縣中醫院針灸康復科,安徽黃山 24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