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速推進浙商回歸的進程中,關注浙商回歸的質量與深度,才是“回歸”戰略深意之所在
隨著浙商回歸進入深水區,在“回歸”的征途上如何加速提質,成為下一階段推進浙商回歸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作為2012 年浙江省政府的“頭號工程”,浙商回歸工程著手開展已一年有余,逐見成效。今年8 月,全省迎來浙商回歸項目集中開工的密集期。據統計,金華、溫州、湖州等市集中開工項目共計82個,總投資442.64億元,全省上下掀起了新一輪浙商回歸項目建設的高潮。來自浙江省經合辦的消息稱,上半年,全省浙商回歸項目呈現出“大、多、廣”的特點:一是投資規模大,開工項目的平均投資高達5.4億元,其中投資2億元以上項目有59個,占72%。二是實體項目多,新引進浙商回歸工業項目253 個,到位資金533.73 億元,占比50.7%。三是產業領域廣,裝備制造、新材料、循環經濟、電子信息、現代農業和傳統優勢產業,成為今年集中開工的重點領域。
然而,熱火朝天的“回歸潮”,引發的是我們對于浙商回歸“提質”的思考。在加速推進浙商回歸的進程中,關注浙商回歸的質量與深度,才是“回歸”戰略深意之所在。
引“智”回歸。所謂引“智”回歸,即企業研發、營銷中心的回歸。要素制約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在浙商回歸的進程中,傳統意義的產業回歸顯然已超出了浙江資源環境的承受能力,惟有引“智”回歸,才是將回歸落到實處、推向縱深的通途所在。當前,對于浙商回歸,浙江省鼓勵研發回歸的政策是,對研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當期損益按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可以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企業的技術轉讓不超過500萬元的,免征企業所得稅;超過500萬元的,減半征收;對個人技術轉讓和技術服務免征營業稅。可以顯見,這些優惠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并非僅僅是稅收減免等淺表效應,更為重要的還是以拋磚引玉之舉,吸引更多的浙商投身到“智力”回歸的高層次回歸中來。
引“巢”回歸。所謂引“巢”回歸,即總部的回歸,打造“總部經濟”。總部經濟作為國際分工的高端環節,具有產業集聚、知識密集的特征,在浙商回歸戰略深入推進的過程中,打造總部經濟也成為必由之路。而浙商總部中心,也成為推進“浙商回歸”的重要平臺。目前,浙江不少地區已著手致力于這一平臺的打造,例如,圍繞服務全球浙商創業創新、集聚全球浙商總部兩方面內容,江干區將浙商總部的未來發展定位于“五大中心”,即服務浙商總部的金融服務中心、文化發展中心、浙商總部企業的管理決策中心、銷售營運中心、科研人才中心。
引“團”回歸。所謂引“團”回歸,即浙商抱團回歸。在浙江新型城市化加速推進的背景之下,以完善的城市配套為依托,吸引省外浙商抱團回歸、集聚回歸,將是未來浙商回歸的一大趨勢。目前,杭州、溫州、紹興等市均把省外浙江商會作為吸引浙商回歸的前沿陣地,采取上門招商、小分隊招商、以商引商、榮譽引商等方式,全力主攻科技含量高、資本密集度高、產業關聯度高、投入產出高、產出速度快的大項目、好項目。在新一輪回歸高潮來臨時,當務之急,是要苦練內功,以更優質的環境、更高效的審批和更實惠的政策,吸引省外浙商“齊”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