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曉娟
十八大作出了“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戰略部署,把實現農業現代化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相對于其他“三化”,農業現代化發展相對滯后,是實現四化同步的短板,因此加快農業現代化是現代化建設關鍵之舉。現階段農業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可以表述為:一是在生產環節實現生產技術現代化,通過廣泛應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改變以往粗放發展方式,提高產量,提升品質,降低成本;二是在經營方式上實現產業化,通過建立合作組織等,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戶為基礎,實現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一條龍綜合經營,推動農業專業化和規模經營。
人是最重要的生產力,實現農業現代化,特別需要一批熱愛農業、精技術、懂經營、善管理的從業人員。然而,當前支撐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人力資源存在兩大問題:一是農業從業人員存在斷層風險。由于農業比較效益明顯低于其他行業,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成為所謂“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農村真正的剩余勞動力——老弱病殘則成為農村的留守者并成為現階段農業的主要從事者。調查顯示,當前農村勞動力平均年齡57歲,其中60歲以上占63%。一方面,具有豐富種植經驗的老農民數量逐漸減少;另一方面,80后、90后等新一代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意愿不高,造成農村農業人員出現“青黃不接”的斷層現象。二是符合農業現代化要求的人才短缺現象突出。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原有農業從業人員依賴經驗開展生產的傳統小農生產方式難以為繼,而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學農畢業生不愿意到農村就業,即使從事與農相關職業也主要集中在科技服務等,真正從事農業、成為農業產業工人的人少之又少。
導致農業就業人員數量和素質都難以達到農業現代化的要求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農民作為一種身份的存在,社會地位相對較低,降低了人們從事農業的意愿。不同于發達國家的“farmer”是職業名稱,與其他職業平等,享有同等社會地位,農民在我國更側重于作為“peasa nt”的身份內涵,與“市民”相對立,在社會地位、公共服務等方面都低于“市民”。二是農業生產的比較效益低是制約農業生產的關鍵因素。由于當前農業現代化程度不高,相對其他行業,從事農業生產需要承擔更多的經營風險、更惡劣的生產環境,得到的生產效益卻不如其他行業,投入產出的低水平嚴重制約了人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實現農業現代化,需要一批熱愛農業、精技術、懂經營、善管理的從業人員。加快推進農民職業化是改變農業人力資源短缺的有效舉措
加快推進農民職業化是改變農業人力資源短缺的有效舉措。一是加快樹立農民作為職業的正確認識。按照分工分業的原則,把當前種植、經營等多個環節兼有的農戶進行分工分解,通過職業細分,由目前單一的“農民”身份向農業生產者、經營者,非農產業的生產者、經營者和城市市民等多個身份轉變,“農民”真正成為農業生產者的職業稱呼,扭轉以往作為社會身份的思想觀念。二是切實促進農民收入快速增長。農民收入較低是個不爭的事實,也是制約農業生產者減少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要不斷加強政策扶持,加大對農業的科技和水利設施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著力提高農業比較效益,促進農民持續快速增收。三是建立健全農民職業技能認證制度。建立農民技能培訓制度,鼓勵農民參與培訓,加強農業職業技能鑒定體系建設,逐步建立農業經營資格認定制度。對參加農業職業技能培訓且獲得現代農業職業技能證書的農民,享受與其他行業技術人才同等的權利和優惠,在土地承包、取得貸款、接受技術指導、承擔農業項目等方面予以傾斜,在選拔錄用農村干部和技術人員時優先考慮。四是大力推動農民培養和職業培訓。積極推進農民職業技能教育,鼓勵中等職業學校開設現代化農民培養課程,對完成義務教育后的青年農民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培養符合農業現代化建設要求的新型農民。五是吸引大學畢業生從事農業。參照對大學畢業生創業的相關優惠政策,支持大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到農村創業就業,吸引和培養有興趣、有文化、有技術的青年成為新型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