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應宜遜
(作者為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教授、浙江地方金融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實現經濟“轉型”,即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我國當前及今后相當時期內經濟工作的核心任務。當前經濟工作的基調“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就是圍繞著這一核心任務提出來的。為了促進當前經濟工作與“轉型”,筆者提出下列三點建議:
第一,應當取消地方政府政績考核中的GDP指標,并以“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和“貧富差距”取代GDP原來的地位。“調整”后,不再對各地的GDP與人均GDP進行排名,而僅僅對各地的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和貧富差距進行排名。迄今為止,在考核地方政府政績的指標體系中,GDP是最重要的經濟總量指標。這樣做的弊端是眾所周知的。也因此,早在6、7年前,就曾經探索過用“綠色GDP”來取代GDP,但因“綠色GDP”的界定、操作存在重大困難而作罷。當前,“取消考核GDP”的現實需求更為迫切。一則取消GDP 考核是抑制乃至消除“GDP主義”的必要措施,既有長期需要,更有現實需要。眾所周知,GDP主義乃是實現經濟“轉型”的重要障礙,必須努力抑制與弱化。尤其是在當前經濟下行、需要“穩增長”之時,更需要努力抑制、弱化GDP主義。二則用“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和貧富差距”作為最重要的總量指標,取代GDP原來的地位,這樣的改革,不僅操作上不存在大的困難,而且還有其他眾多好處。比如,有助于壓縮GDP中的“水分”,使得經濟增長數據更貼近老百姓的實際感受;可以促使地方政府更關心民生實際,進而改善、密切政府與老百姓的關系。
第二,切實加速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要實現經濟“轉型”,就需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為各類經濟主體造就較為公平的經營環境。重要措施之一便是加快實現利率市場化。央行7月19 日宣布,自2013 年7 月20 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0.7 倍的下限,由金融機構根據商業原則自主確定貸款利率水平。這一措施表面上看起來很光鮮,似乎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決心強、步子大,遵循“先貸款、后存款”原則前進了一大步。但是實際上并非如此。在這次“調整改革”之后,欠合理的利益結構不僅沒有因此而得到改善,反而會更加扭曲。這次“調整改革”前,貸款利率的上限已經放開,存款利率則只能夠上浮10%;利率政策的主要缺陷在于“欠公平”,強勢階層受益,弱勢階層受損。當前急需采取補救措施:在年內,至少將存款利率的上浮幅度提高到30%~50%,明年再進一步放開,同時恢復“金融機構貸款利率0.7倍”的浮動下限。
第三,“開放資本賬戶”宜穩重。眾所周知,“開放資本賬戶”是大勢所趨,這已經成為共識。然而,對于“我國目前是否應當加快步伐”則還存在明顯分歧。筆者贊同“宜穩重”。其理由除了爭論各方已經說過的以外,再補充一條,這就是要注意“體制假象”與“公眾心態”。在爭論中,主張“加快步伐”的人士的基本理由是:就學術界公認的開放基本賬戶四大條件(宏觀經濟穩定,金融監管完善,外匯儲備充足,金融監管穩健)而言,我國的情況良好。其實,“良好”,恐怕僅僅是“表面上看上去很光鮮”,如果深入“透視”,情況就不一樣了。一則,要注意存在著“體制假象”。比如,單純看公布的數據,目前我國的銀行體系確實不錯,利潤率不低,不良貸款率不高,相當穩健。但是,要看到,這是建立在特有的體制條件基礎上的。一是向銀行傾斜的貨幣政策和利率政策。存款利率是非市場化的,并且實行低利率、負利率政策,銀行可以從存款人那里獲取大量壟斷利潤。二是“預算軟約束”。目前,我國的銀行基本上都是國有控股的,“預算軟約束”的狀況并無根本改變;而且最大的融資主體是央企和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它們也都是“預算軟約束”的。在這種條件下,不良貸款率含有“水分”是必然的。二則,要注意“公眾心態”。目前,我國社會中存在明顯的“離心”傾向。“精英”們(經濟精英、政治精英及其家屬)大多數具有移民傾向。目前我國的外匯儲備雖然高達3.5 萬億美元,但是僅僅折合人民幣20 萬億元,不足居民儲蓄存款的1/3。如果對此情況缺乏足夠的警惕,貿然“開放資本賬戶”,那么一旦在“精英”們的帶領下,發生“羊群效應”,那就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