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沙虎居陳剛
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未來著力點
文/沙虎居陳剛
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不僅是浙江培育經濟新增長點、促進產業升級、推動自主創新以及節能減排的必然要求,也是浙江率先實現現代化的堅實基礎
世界上一些已經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如美國、德國等,產業結構軟化特征明顯,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從全球來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也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競爭力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其原因在于:
第一,從市場經濟發展規律來看,當物質生產達到較高水平的時候,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就關系到經濟乃至整個國家的正常運轉。市場經濟是通過需求和供給的結合來實現的,它的核心是交換,這種交換不僅包括物質產品的交換,還包括資金、人才、技術、資源、知識、信息的交換,尤其是后者需要生產性服務業為交換的正常進行提供完善的服務。
第二,市場經濟發達的現代化國家都建立了強大的國際貿易體系,這種體系以健全的服務業作為溝通外界的重要手段。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現代科技特別是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服務業的各部門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如信息、金融和貿易等,得到長足的發展,并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第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達程度,往往代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科技現代化的水平。現代化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往往與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有關,而其背后則是科技力量的差距。
浙江生產性服務業近年來雖然發展比較快,但與上述國家相比,差距仍然明顯,產業結構軟化的任務艱巨。浙江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應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完善生產性服務業政策扶持體系。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快與慢,政策性因素關聯較大,應加大對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政策扶持力度。通過“營改增”試點,將優惠政策落到實處,減輕服務業稅費負擔。對具備一定規模的技術研發服務、信息和咨詢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企業,應給予工業高新技術企業同等的優惠政策。工業企業退出的土地優先用于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支持符合條件的生產性服務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債券。另據調查表明,民營企業在生產性服務業領域的發展比制造業領域要艱難得多,應進一步強化政策導向,推動浙江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調發展,共同升級。
優化布局,加快生產性服務集聚式發展。浙江應發揮杭州、寧波等中心城市服務聚集功能,加快其向服務業轉型。中心城市轉型不是簡單放棄加工制造業,而是在保留優勢中高端制造環節的同時,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建成若干面向全球的生產性服務中心,培育一大批專業供應商。要通過政策引導制造業向城市周邊集中布局,依托制造業集聚擴大生產性服務業的有效需求,形成支撐產業發展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要培育發展金融、商務服務、工業設計等各種形式的生產性服務業,構建功能完善的區域性服務支撐體系,促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有機融合。
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鼓勵引導工業企業改變“大而全、小而全”的生產經營模式,整合和重組服務流程,推動工業上下游服務環節外包,提高生產性服務的市場化程度,壯大服務外包產業。大力實施服務型制造戰略,提高核心科技的自主研發水平,支持企業向中間產品、關鍵零部件產品銷售等中端環節延伸,并適時向產業鏈條的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環節延展,推動價值鏈逐步從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級,從以生產為中心向以關鍵核心服務環節為中心轉變。
優化城鎮化發展模式,加快城鎮化進程。相對于工業化,城鎮化主要創造需求,通過集聚效應將人口、企業等集中在一起,帶動服務業發展。服務業通過發展,吸納更多的人口向城鎮集中,從而促進城鎮化加速發展。當前,浙江城鎮化發展模式無異于全國其他地區,側重于城市規模的擴張,建制鎮和縣城多是城市發展的延續,沒有體現出地方特色,更不契合地方發展需求。應重新審視城鎮化發展之路,避免一刀切,結合各地的發展實際、人文歷史、功能定位、資源稟賦等有側重地加以推進城鎮化。
(供稿: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