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轉型升級既要有動力,也要有壓力。創新驅動是動力,污染整治是壓力
據《浙江日報》浦江6月26日電,省委書記夏寶龍現場督辦浦陽江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報道的標題是大號黑體字,上面赫然寫著:“以治水為突破口堅定不移推動轉型升級”。
轉型升級以治水為突破口?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樣提是否有點片面,還有點絕對。不是剛剛開過省委的十三屆三次全會,會上強調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轉型升級嗎?在我看來,推動轉型升級既要有動力,也要有壓力。創新驅動是動力,污染整治是壓力。世上萬物,都跑不出這“一拉一打”的調節機制。政策法規的制定、行政手段的運用,甚至是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也都是激勵和懲戒相結合。如此看來,領導強調污染治理對于轉型升級的“倒逼”作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何以將治水作為治污的“重中之重”呢?那或許是因為在人們的眼中,浙江還算得上是一個“江南水鄉”。其實呢,浙江的水資源并不豐沛。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量955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1760立方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只是由于多年來加強了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全社會節約用水的管理,全省的水資源供求還是基本做到了一個“緊平衡”的狀態,還是較好地滿足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
但是,現在更多聽到的卻是“水鄉鬧水荒”的一句口頭禪。這是怎么回事?原來是水量夠了,但水質不行了,就像是老話里說的“聾子的耳朵——擺設”一樣,一河一湖的污水,連游個泳都不行了,還說什么“用”,更遑論怎么拿來喝了!
當然,現在科學昌明、技術先進,加上經濟也發達,多花點銀子搞個“深度處理”,也就可以堂而皇之地達標飲用了,可老百姓還是不買賬。就像嘉興人喝的自來水,明明執行的是國家下達的由100多個指標構成的飲用水標準,但老百姓偏是喊著:“要喝就喝農夫山泉”。為此,有關部門也躍躍欲試,希望上馬取之千島湖的大型引調水工程。
得虧我們還有一個千島湖,但如果連這樣一個湖也被我們污染了,我們還想去哪兒引調所謂的“農夫山泉”呢?
先為了那點蠅頭小利把水環境給污染了,然后再用賺來的錢去引調水;等到實在無水可調了,再痛下決心治理污水——但生態的修復談何容易?污染的地下水,完全依靠自我循環完成一個自凈的過程,需要整整1700年!即便幾倍于此前的銀子砸下去,就算是再能下河游泳,也不會完全重現當年的一川清流、滿湖碧水了——我們是中了什么邪,非要做這種得不償失的賠本買賣?
多年以前,我在參加環保部門的工作會議時,曾經調侃地說過這么一句話:“環保抓的治污,不過是‘末端的活計’罷了”。這樣說,絕不是低估環保部門的地位和作用,只是想說明自己所在崗位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我接著說:“昨天的開發(土地開發),就是今天的投資;今天的投資,就是明天的產業;而明天的產業,就是后天的環境!”
有什么樣的產業,就有什么樣的環境。打盆論盆打罐論罐,單就環境治理環境,是下策;追根溯源、窮追猛打,從環境倒逼產業,是中策;高屋建瓴、勢如破竹,以創新驅動的高端產業既賺錢又保護環境,方為上策。
鑒于水質型脅迫已取代水量型脅迫,成為影響浙江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品質不斷提升的首要因素,同時面對干好“一三五”、實現“四翻番”,以及更長遠的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現代化浙江奮斗目標,必須從現在起,遵循以水資源匹配度來布局產業、以百姓滿意度來考核水環境質量、以適量富余度來安排水資源保障能力建設的導向,確立以治水和節水為核心的“零五五”水資源保障目標?!傲恪奔礊楫a業發展用水總量零增長,“五五”即為用水效率和主要污染物單位排放強度,均持續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0%。為此,必須堅守“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必須打好整治重點行業污染和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攻堅戰,必須強化集中飲用水水源地和后備(應急)水源地保護,必須抓好水資源在線全程統一監管和水資源保障能力建設、截污管網配套等基礎工作,必須充分利用經濟杠桿促進全社會參與節水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