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國均張 萍
聚丙烯平片修補腹股溝疝 85例應用體會
郜國均1張 萍2
目的探討聚丙烯平片在腹股溝疝修補術中的優、缺點。方法總結我院2006年1月至2013年2月85例腹股溝疝患者采用聚炳希平片行無張力疝修補術,隨訪1~7年,對手術時間、術后疼痛反應、并發癥及復發率等進行分析。結果85例患者均手術成功,其中術后3例陰囊血腫3~6個月自行吸收,1例切口下積液,抽吸后消失,切口無感染、無復發。結論聚炳希平片在腹股溝疝修補中安全可靠、操作簡便,經濟實惠、優于傳統手術。
腹股溝疝;修補術;聚丙烯平片
無張力疝修補術已成為目前多數醫院治療擇期疝修補術的常用術式,克服了傳統手術對正常解剖結構的干擾,符合機體生理,疼痛輕,恢復快,術后復發少。本文就85例聚丙烯平片在腹股溝疝修補術中的治療進行探討,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3年2月85例腹股溝疝患者采用醫用聚炳希(商品名:麥特適修補網)6×10cm大小平片,疝氣患者均為男性;直疝1例,斜疝84例(其中復發疝6例,雙側疝5例,合并冠心病1例,合并肝硬化1例,合并巨大睪丸鞘膜積液1例),根據中華醫學會疝和腹壁外科學腹股溝疝分型:I型6例,Ⅱ型30例,Ⅲ型43例,IV型6例。
1.2 方法85例患者全部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其中4例效果不佳,并加用局麻。手術均采用腹股溝常規切口,長4~6cm,平均5cm,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腹外斜肌腱膜,沿其向外分離至腹股溝韌帶,向內分離至聯合肌腱,游離并提起精索,尋找疝囊,并橫斷疝囊,近端分離至疝頸部,荷包縫合,7號線結扎,剪去多余疝囊,遠端疝囊曠置,小疝囊可不分離,于精索后方鋪聚丙烯平片,內環口留1cm,內環口上方平片呈魚尾狀重疊,使用聚炳希平片剪除多余部分,用7號線將聚丙烯平片固定于恥骨梳韌帶、腹股溝韌帶,聯合肌腱,平均7針,精索前間斷縫合腹外斜肌腱膜、皮膚。患者術后均臥床休息,食用鹽1袋(1斤)壓迫切口4~6h,行預防感染對癥治療,痊愈出院后隨訪1~7年。
85例腹股溝疝患者采用聚丙烯平片修補手術均成功,手術時間30~50min,平均40min,術后4~6h下床,術后并發陰囊血腫3例(復發疝2例,1例伴鞘膜積液),3~6個月后自行吸收,術后8例尿儲留,導尿后恢復,1例切口下積液,抽吸后消失,2~3周后可參加勞動,術后回訪1~7年切口硬節3個月至2年消失,無復發。
腹外疝修補術是基于人體局部解剖及病理狀態下相應變化的認識,HenriFruchaud關于腹股溝的解剖理論是目前疝修補手術的理論基礎[1]。我院手術患者均在基層,體力勞動強度較大,慢性咳嗽、便秘等基礎疾病未引起重視,治療不及時、加重腹壓,導致腹股溝后壁進一步薄弱、缺損。因此,腹股溝區薄弱結構和腹橫筋膜缺損承受壓力最大,而聚丙烯平片可承受250磅/cm以上壓力,柔軟,可隨需求大小剪裁;刺激纖維組織增生作用更明顯,異物反應輕微,有更高的抗張強度;價格相對便宜[2]。無張力修補術由于其手術設計相對符合人體解剖及疝的病理生理,未改變腹股溝解剖結構,其并發癥少及復發率明顯優于傳統疝修補術,提倡無張力疝修補術的“個體化”治療原則,是減少術后復發的重要因素。
經過85例疝無張力網片修補術后觀察,50%患者術后2周可參與勞動,且術后疼痛時間較短,腹壁順應性較好,術后并發癥少。手術經驗體會:聚丙烯平片固定后用手指觸摸感有微彈性,過緊可引起術后疼痛,過松切口局部有突起感;殘端疝囊不必分離,但活動性出血需結扎,防止引起陰囊血腫;內環口不可過緊(1cm),防引起睪丸缺血;陰囊血腫不必過分處理,可自行吸收;術后創口壓迫鹽袋,可減少切口下積液;聚丙烯平片疝修補,技術易掌握、費用低,值得在基層推廣。
[1] 鄧直,盧文波,劉奕,等.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腹外疝的應用體會[J].中華現代外科學雜志,2007,4(1).
[2] 梁斌,畢偉.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45例報告[J].中華實用醫藥雜志,2005,3(8):678.
R656.2+1
A
1673-5846(2013)09-0103-02
1湖北省房縣紅塔鎮衛生院,湖北十堰 442100
2湖北省房縣疾控中心,湖北十堰 44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