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賢 孟慶順
中西醫結合心理療法治療軀體形式障礙1140例
范 賢 孟慶順
中西醫結合;心理療法;軀體形式障礙
在精神科臨床醫療中應用中西醫加心理療法等方法,筆者對2003年以來1140例軀體形式障礙(SD)患者治療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自2003年以來收治的軀體形式障礙1140例患者,男296例,女844例,年齡39歲,平均(18~76)歲,以中國精神障礙四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進行診斷,其中軀體化障礙852例,疑病癥128,例軀體形式的自主(植物)神經功能失調103例,持續軀體疼痛障礙57例。
1.2 治療方法①心理治療:以談話方式,先傾聽患者的訴述,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首先讓患者明白是一種心理障礙,功能性的,無器質病變基礎(輔助檢查排除),給患者適當的保證,痊愈,可讓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轉移對自身不適的注意力,對疾病采取不怕、不理、不對抗的態度(不怕就是要消除患者各種脫離實際,毫無根據的恐懼心理;怕是患者主觀歪曲的認識造成的不良心態,是不必要的。不理就是不去注意那些病癥,不談論、不聽,患者要帶著癥狀、不適、甚至痛苦去從事正常的工作、生活、學習。“不對抗”就是不要企圖排斥這些癥狀,要完全接受它,做到忍受痛苦,為所當為。每次做心理治療 30~60min,每周一次,連續治療6周。②藥物治療:中醫、辨證論治心脾兩虛型:主要表現心悸、乏力、少動、脈弱、納差、情緒低落、心煩意亂、健忘多夢,用歸脾湯加減;肝腎陰虛型:主要表現五心煩熱,口渴、盜汗、耳鳴、焦慮不安、虛煩不眠,用六味地黃湯加減等。西藥、以抗焦慮、抗抑郁、穩定情緒、糾正思維為主。小劑量抗焦慮劑,如羅拉、阿普唑侖、坦度螺酮、丁螺環酮藥物等;應用抗抑郁劑(必要的)藥物如帕羅西汀、西酞普蘭、文拉法辛、氯米帕明等藥物,小劑量抗精神藥物如舒必利、奮乃靜、利培酮等,促腦代謝藥物的應用如γ-氨絡酸、腦康復等。
1.3 療效評價痊愈:癥狀完全消失,社會功能良好,已停止藥,并從事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顯效:癥狀完全消失,能正常工作與生活,停藥后癥狀復發,仍需服藥物維持治療較長一段時間;無效:癥狀改善不明顯,中斷與醫生合作治療,仍需到處求醫診治。
1140例軀體形式障礙患者中,痊愈795例,顯效345例,總有效率為100%。
軀體形式障礙患者存在認知功能損害,且多存在述情障礙[1](SD患者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時,表現為不能用語言準確恰當地表達內心的感受、希望及態度,不善于辨別自己的情緒狀態和軀體感受、對情感的認知過程和調節出現缺陷,不良情緒無法及時疏泄,導致不良情緒長期存在,情緒應答系統中生理成分持續喚醒與調節紊亂,最終導致以軀體不適為主訴,表現為軀體癥狀,而不談自己的情緒,即為述情障礙),其主要特征是患者反復陳述軀體癥狀,訴述自己的身體不適及痛苦,盡管這些軀體癥狀的產生與心理因素有關,無法或不能充分的用器質性發現解釋,但患者不認為是自身的心理問題,而堅持尋找軀體方面的原因,為此長做各種檢查,不斷要求給予醫學檢查,無視反復檢查的結果,不管醫生關于其癥狀并無軀體疾病的再三保證,患者仍認為其疾病在本質上是軀體性的,結果使患者失望,易引起醫患關系問題。在治療此類疾病方面,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心理治療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法,讓患者明白是一組心理障礙,是功能性疾病,無生命危險,只要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一定能治愈。一般此類患者多伴有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及失眠癥狀,中醫辨證論治,對癥下藥,既有治本之效,又有藥物心理作用(中醫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尤其是慢性疾病患者都較相信中醫治療),配合抗抑郁劑、抗焦慮劑,鎮靜催眠,改善情緒,緩解癥狀,減輕痛苦。經以上綜合性治療,均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1] 易峰,梅桂,毛靜宇,等.軀體形式障礙患者述情障礙與事件相關電位P300相關分析[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3(03):178-180.
R749.92
A
1673-5846(2013)09-0262-02
山東省肥城市精神衛生中心,山東泰安 27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