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影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楊新影
慢性粒細胞白血?。–ML)是一種外周血中性粒細胞增高,出現各個階段幼稚粒細胞、嗜堿粒細胞增高、脾臟腫大的癥狀。一般起源于造血干細胞的克隆性疾病,開始為持續時間較長的慢性期,進而進入時間較短的加速期,最終演變為急變期。CML的年發病率約占成人白血病的20%,男女比例約為1.4:1。約30%~40%的CML患者確診前并無癥狀,多數是在體檢時查血常規才發現。常見表現為疲勞、勞動力減弱、腹部不適和胃部飽脹、體重減輕和多汗。在進入急變期后一般狀況明顯變差,伴有嚴重貧血、血小板減少和顯著脾臟腫大的相關癥狀。臨床上醫師應注意臨床表現,要及時請??茣\,早期診斷,明確診斷,做好鑒別診斷,爭取早日合理治療。
慢性粒細胞白血?。辉\斷;鑒別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凡不明原因的持續性白細胞數增高、有典型的骨髓象與血象變化、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呈陰性或減低、脾臟腫大、骨髓細胞PH染色體或BCR/ABL融合基因陽性,即可確定診斷。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整個病程分為三個期[1],即慢性期、加速期和急變期。
1.1 慢性期有發熱、厭食、乏力、脾大、體重減輕等癥狀。白細胞顯著增高,以中幼、晚幼及桿狀核粒細胞為主,>30×109/L,<10%的原始細胞,嗜酸、嗜堿粒細胞增多,可見少量有核紅細胞。白細胞顯著增高(>30×109/L),以中幼、晚幼及桿狀核粒細胞為主[2]。骨髓以粒系增生為主明顯增生至極度活躍,桿狀核粒細胞及中、晚幼增多,原始細胞<10%。中性粒細胞NAP積分陰性或顯著降低。BCR/ABL融合基因陽性或PH染色體陽性。集簇或CFU-GM集落明顯增加。
1.2 加速期骨髓中原始細胞外或周血達 10%~19%?!?0%的外周血嗜堿粒細胞,持續性血小板減少,<100×109/L也有治療無效的持續性血小板增多,>1000×109/L。治療無效,并有白細胞增多和進行性脾腫大。成片成簇的巨核細胞增殖,伴有顯著的膠原纖維化或網硬蛋白增多,明顯的粒細胞發育異常,有以上一項或以上的即可診斷。
1.3 急變期原始細胞在骨髓中或外周血>20%。有髓外的原始細胞浸潤。骨髓活檢可見簇狀分布或大片灶的原始細胞。具上述之一者,即可考慮為急變期。
2.1 纖維化呈輕、中度貧血,并且脾的腫大不一,白細胞增多或減少,罕見病例有超過50×109/L屬于原發性骨髓者,NAP陽性。紅細胞的形態異常,易見淚滴形紅細胞,PH染色體陰性。血中白細胞增多時出現幼粒細胞。CML比外周血白細胞數大,≤30×109/L,且波動不大。多次多部位骨髓穿刺干抽?;顧z時提示造血的組被纖維組織取代,骨髓活檢時網狀纖維染色陽性。
2.2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臨床上血小板顯著增高,以出血為主,白細胞<50×109/L,可見異型血小板,骨髓巨核系增生為主,PH染色體呈陰性。
2.3 類白血病反應臨床上無貧血、出血,無淋巴結、肝脾腫大,多有原發病灶,血象中見少數幼稚細胞,卻以成熟細胞為主,細胞胞漿中有空泡及中毒性顆粒。骨髓明顯活躍增生,并有核左移的現象,白血病的變化不明顯,PH染色體陰性,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明顯增高。常繼發于嚴重感染、惡性腫瘤等疾病,嗜堿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不增多。NAP反應強陽性,PH染色體陰性。血紅蛋白和血小板大多正常。待原發病得到控制后,類白血病反應也就隨之消失。
2.4 對于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患者的皮膚黏膜呈暗紅色,口唇暗紫,紅細胞顯著增高,PH染色體均陰性,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增強,粒系中無核漿不平衡發育現象。
2.5 不典型慢性髓性白血病所謂不典型CML是指即無BCR又PH陰性,ABL易位的CML。外周血白細胞減少或正常,血片內無嗜堿粒增多,但幼稚粒細胞增多,通常>0.15。骨髓示極度活躍,以粒系增生為主,粒系:紅系之比常<10:1,嗜酸粒細胞增多或正常,嗜堿粒卻不增多。
2.6 幼年型粒單核細胞白血病本型是一種罕見的類型,多見于2歲以下的嬰幼兒,兼有MDS/MPD的混合型髓細胞系腫瘤?;純撼0槠つw濕疹和黃瘤病。JMML以單核細胞增多,抗堿血紅蛋白升高為特征?;純篜H染色陰性,髓內為幼稚和異常的單核細胞,紅細胞抗原表達降低,紅系細胞生成異常以,紅系前體細胞增生、在HbF升高在0.15~0.50。
2.7 其它原因的脾腫大脾功能亢進、肝硬化、慢性瘧疾黑熱、血吸蟲各疾病等均可脾大。但其均有各自其原發病的臨床特點,且血象及骨髓象無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改變,PH染色體陰性。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并不是很難的事。雖然早期并無任何明顯癥狀,但根據患者低熱、盜汗、多汗、或乏力體重減輕等代謝亢進的表現,極少患者背痛或四肢痛,左下胸或左上腹劇痛[3]。皮膚、齒齦出血,女性月經過多,視力模糊、呼吸窘迫,白細胞計數高于500×109/L。脾梗塞的局部壓痛,肝臟的中度腫大,黏膜及皮膚中度蒼白。眼底出現白心的疲點和靜脈充血。胸骨下部有輕至中度壓痛,淺表淋巴結不腫大,胸骨下部有中度壓痛等癥狀,再結合白細胞計數高在100×109/L以上,血片中大多為中性桿狀核和晚幼粒細胞,嗜酸性及嗜堿性粒細胞增多。血紅蛋白及紅細胞輕度減少,血小板正常或增加等實驗室檢查結果;骨髓呈極度活躍,細胞分類與周圍血相似,骨髓片見到各期粒細胞,嗜酸和嗜堿性粒細胞增多,粒:紅約10~50:1,成熟的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活性明顯降低。PH染色體為陰性等臨床動態依據,完全可以在早期明確診斷。
[1] 孟憲君,吳際貞,張景華,等.慢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分型探討附24例分析[J].上海醫學檢驗雜志,2000,15(1):51-53.
[2] 陶夢華,金凡.1972~1998年上海市區小兒惡性腫瘤發病趨勢[J].腫瘤,2000,21(6):426-430.
[3] 肖志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205.
R733.73
A
1673-5846(2013)09-0302-02
吉林省鎮賚縣醫院,吉林白城 13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