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博雋
中國城市化要邁向可持續的未來,迫切需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化發展的全過程
近來,我國華北、黃淮、江淮、江南等地區的霧霾天氣已持續多日,很多城市都處于十面“霾”伏之中。而亞洲開發銀行和清華大學發布的《中國環境分析》報告也顯示,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有7個在中國,全國500個城市中,空氣質量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標準的不足1%。
不僅是城市空氣質量,很多城市的土地、能源、環境、生態都面臨極大壓力,特別是水資源及其帶來的問題尤為嚴重。有數據顯示,全國657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110座城市嚴重缺水,許多城市不得不靠超采地下水維持城市正常用水,而超采地下水又帶來了地面沉降,一些城市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近極限。
眾所周知,城市是在“改造”自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種“改造”一旦超過自然的承受范圍,就無法再靠自然系統的自我調節來“恢復”。這樣,“發展”中的城市系統與“穩定”中的生態系統之間勢必產生矛盾。這種矛盾在城市誕生之時即已存在,到工業社會則更加凸顯、更加尖銳。在當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下,中國城市化要邁向可持續的未來,迫切需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化發展的全過程。
——優化城市化空間布局。在適宜人居的地方布局城市化,提高城市空間組織化程度,就能從根本上減少對自然的破壞。這就要求我們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框架,在國家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的城市化地區,推進城市化空間的優化布局,并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市化的主體形態,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城鎮協調發展的城市化空間格局。根據城市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環境容量,合理控制城市的經濟規模、人口規模和產業布局,并在城市化地區保留必要的濕地、農田等生態空間,才能實現城市生產空間的集約高效、生活空間的宜居適度、生態空間的山清水秀。
——加快推進城市“脫鉤”發展。生態文明導向下的經濟必然是“脫鉤”經濟。所謂“脫鉤”,就是指經濟社會在向上走的同時,資源環境、生態影響在向下走。也就是說,城市擴展和經濟發展必須與資源消耗脫鉤,城市的空間利用必須從平面的、蔓延的、粗放的模式,轉變成一種立體的、緊湊的、集約的模式;城市的經濟增長必須從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模式,轉變成一種清潔的、低碳的、綠色的模式;城市的物質流必須從開放的、直線的、單向的模式,轉變成一種閉路的、循環的、仿生的模式。當務之急是,要把要素資源的高效利用、城市經濟的集約發展、生態環境的全面保護作為一種強制性的導向,引領城市化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
——大力倡導生態城市建設。在城市規劃、設計和建設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態過程與循環再生規律,可持續地推進城市化進程,全面提高居民的生活、工作、學習、休閑、娛樂的質量。既要在大尺度層面,把城市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規劃建設,使城市中的“自然”處于調控環境質量的地位,又要在小尺度層面,對交通、住宅、河流、水體等各個方面進行生態學設計,盡可能地減少對自然生態和文化遺產的干擾、損害和破壞。這不僅是一項城市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也是一項尋找經濟新增長點的創業性活動,更是一項安居樂業的系統性工程。
美國社會學家劉易斯·沃思曾經下過一個論斷——城市是人類文明中“最偉大的創造”,但是,也會成為人類文明中“最偉大的破壞”。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生態文明的城市化,就是要在城市發展與生態系統之間創造一種平衡,讓城市化進入“最偉大的創造”的良性軌道,不致滑入“最偉大的破壞”的深溝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