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費瀟
近日做客浙東朋友家。朋友父親即將退休,老人家賣掉縣城房子,在鄉下老家蓋起了小洋樓。造房子連裝修費用,不及城里房子售價一半。老人家原本住在城里的兄弟姐妹,受此影響也在老家蓋房子養老,回家養老居然成為當地時尚。浙江的城市化,“聚”為主,“散”亦可,可謂“聚散兩依依”。
近年來在杭州、嘉興等地區調研,看到在農村地區,出現了大量嶄新的新農村居住點。這些新農村居住點,位于大城市或鄉鎮周邊,交通便利、環境優美、配套完善,無論是就業還是就學,均較為便利。居住在這樣的新農村居住點,一定程度上,比擠在大城市的火柴盒里強多了。
兩年前在景寧縣大均鄉掛職,也了解到當地人進城打工,賺錢的最大目的就是回到家鄉蓋個新房子。雖然蓋的新房子里,往往只有老人與小孩,但在他們心里,這是遲早要回來的家。
我們還要看到以下一組數據。“農轉非”數量從2004年的57.2萬人降到2011年的15.9萬人,降幅高達72%。與此同時,1995-2011年浙江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近30個百分點,城市人口新增約2000萬,而其中外來城鎮人口達1600多萬,本地戶籍中的新增城市人口不足400萬。如果站在戶口角度看,浙江本地農民的城鎮化過程,正在一定程度上趨于“停滯”。
顯然,以此判斷城市化出現“停滯”是片面的,不符合發展實際。事實上,浙江的城市化基于經濟、環境、情感等因素,雖然有“聚”與“散”兩個不同方向,但這都是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特有現象,正如西方國家也出現過郊區化現象。具體而言,浙江的城市化過程,出現了三種特有的現象,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城市化具有不穩定性。2010年浙江人口中外來人口占比達36.6%,除京津滬外,外來人口占比居各省份第一。大量外地人口,包括本地部分農村人口仍在加快向省內城市集聚,這種以流動人口為主的城市化進程,難以長期維持,制約城市消費能力提升,也影響城市產業升級,還占用大量資源,十分不利于浙江經濟發展。
——部分有錢有閑人群,出現了向農村、郊區擴散定居的趨勢。加之浙江又臨近上海,這種城里人向農村及郊區擴散的趨勢,正由短期向中長期轉變、由近郊向遠郊拓展、由休閑向養老度假轉變。
——發達地區的農村,出現了“實質城市化”現象。即在環杭州灣等地區的城市外圍農村,這些地區的農村居民雖然沒有居住在城市中,但也過著與城里人相差不大的城市生活。
針對當前特有的城市化現象,我們必須切實把握好“聚”與“散”的關系,針對不同現象、不同人群做好不同工作,不可一味追求城市化數字的提高,推動城市化有質量的提升。
針對外來人口較多現實,積極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浙江人口稠密,宜居空間上的城鎮密度居全國首位,不僅大中城市具有較好的發展效益,大量中心鎮也具有加快發展的人口腹地和產業支撐。加快城市化進程,必須發揮這一優勢,放寬中小城市特別是中心鎮的落戶政策,提高中小城市的城市化集聚效益,緩解大城市擁堵、實現人口的合理布局。
此外,也必須看到產業結構偏低是造成外來人口量大而質低的深層次原因所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浙江加快高新產業、高端服務業發展,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外轉移,或將導致外來人口增長減速,其中以打工為主要目的的外來人口數量減少將首當其沖,而高層次人力資源數量將有所增長,從而促進浙江城市化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針對“郊區化”趨勢,加快規范發展休閑度假地產與養老地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老年社會的到來,休閑度假地產和養老地產市場不斷擴大。當前關鍵是要做好規劃引導、完善各項服務、理順各種關系、規范各類開發行為。既要避免寶貴的土地資源無序開發,又要讓部分地區、部分人群,在城市以外地區,接受到自然環境優美與城市化生活便利的雙重享受。
針對“實質城市化”現象,著力突破傳統城市化理念束縛。樹立在人口稠密地區,并非只有將人口集中到城區范圍內,或是實現“農轉非”,才能達到城市化發展目的的觀念。在這些地區,政府重點是做好公共服務,加快形成以非農產業為主、以城市化生活為主的狀況,達到“實質城市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