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濟錫
(作者為浙江省農業廳廳長)
必須堅持以生產規模化、產品標準化、經濟生態化為路徑,以理念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為動力,大力實施推進農業現代化三年行動計劃,逐步實現從大宗農業向精品農業、粗放農業向精致農業、自然農業向精準農業轉變,著力打造高效生態農業強省、特色精品農業大省
黨的十八大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強調“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提出“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確立了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現代化浙江的戰略目標,并提出了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發展層次的具體要求。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按照“做優農業、做強工業、做實服務業”的要求,優化結構、提升層次,這為做好浙江農業工作指明了方向。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委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部署,必須堅持以生產規模化、產品標準化、經濟生態化為路徑,以理念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為動力,大力實施推進農業現代化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做優現代農業,全面提升發展層次,逐步實現從大宗農業向精品農業、粗放農業向精致農業、自然農業向精準農業轉變,著力打造高效生態農業強省、特色精品農業大省,為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現代化浙江作出新貢獻。
產業是現代農業的基礎。做優現代農業,首先要做優農業產業,推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不斷完善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鏈各環節水平,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一是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健全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管理和考核機制,完善投入機制,加強財政轉移支付和項目配套支持。堅持建設、管護和利用并重,嚴格防止用途改變、功能退化,堅決遏制拋荒。完善糧食扶持政策措施,廣泛推廣優質高產新品種、新技術和“千斤糧萬元錢”高效種植模式,大規模開展糧油高產創建,培育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提高糧食單產和種糧綜合效益,糧食生產能力保持在300億斤。二是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培育提升主導產業。積極搭建投融資和招商平臺,整合資源要素和資金項目集聚園區,集中力量改造生產、管理和服務設施。全面推行規模化、標準化和生態化生產,鼓勵開展統一服務,組織技術人量組團式服務園區,提升園區檔次。繼續深化區域布局調整,引導主導產業集中連片發展,形成一批專業化、集聚化的產業帶、產業群。三是推進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做亮特色精品產業。培育發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產業,大力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培育一批特色產業強縣強鎮強村。按照三生功能融合、三次產業配套的要求,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等新興產業,進一步推動農耕文化產業和創意產品開發,培育農業發展新增長點。
產品是產業的形象。浙江人多地少,農業生產成本相對較高,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市場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業生產應當發展優質、安全的精品,以實現高效目的。一方面,要加強質量監管。深入實施農業標準化工程,強化標準實施和應用管理,完善標準化推進機制,不斷提升標準化水平。落實農藥、肥料、飼料、獸藥等生產經營管理制度,加強農資市場執法監管。大力推進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健全綠色防控配套技術體系。穩步推行農產品產地準出、質量追溯、退出召回等監管制度,完善監測預警和風險評估體系。另一方面,要注重品牌培育。堅持創品牌、護品牌、拓品牌有機結合,完善品牌創建激勵機制,支持參評中國馳名商標、浙江省著名商標、浙江名牌農產品等,培育一批農產品知名品牌。大力開展“三品一標”產品基地建設,組織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穩步擴大“三品一標”產品總量和規模。全面推行綠色食品企業年檢制度,加強“三品一標”市場監管,不斷完善以檢查、監測、預警、退出等為主要內容的管理機制,確保產品優質安全。加大品牌形象宣傳和品牌產品營銷力度,挖掘品牌文化內涵。
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主體的主導作用。不注重主體培育,建設現代農業將成為一句空話。堅持從農戶經營向法人經營的方向,創新完善經營體制機制,加快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促進各類經營主體協作聯合,提高農民發展生產和參與市場組織化程度。一是培育專業化主體。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和學歷教育,加快培育一批有文化、善經營、會管理的職業農民。積極引導農業企業通過品牌嫁接、資本運作、產業延伸等方式聯合重組,著力培育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帶動力強的大企業。提升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深入開展合作社規范化創建,推動合作社組建聯合社,開展信用體系建設,著力培育一批大社強社。鼓勵種養大戶開展工商登記,著力培育一批家庭農場和合作農場。二是促進規模化生產。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鼓勵和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快培育土地流轉市場,強化信息溝通、政策咨詢、合同簽訂、價格評估等流轉服務。推廣委托流轉、股份合作流轉、季節性流轉等方式,推進整村整組連片流轉,積極引導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創造生產要素集約化經營條件。三是推動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訂單生產,合力推進新型畜牧體系建設,積極推廣“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促進農企互動、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構建產業化組織體系。大力培育連鎖經營、電子商務、農超對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業態,促進貿工農、產供銷一體化,構建產業化營銷體系。
先進生產條件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的重要保障,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生產條件涉及自然資源、物質裝備和生態環境,在人增地減矛盾不可逆轉的趨勢下,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改進農業物質裝備,提高耕地產出水平,對提升農業發展層次至關重要。一是提升農田地力。浙江人均耕地不足半畝,并且優質耕地比例較低,中低產田大量存在。務必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嚴加管護基本農田和標準農田,切實保護耕地等自然資源。深入實施農田質量提升工程,推行綠肥種植和增施有機肥,培肥土壤地力。加快農田水利和農業生產電力設施建設,促進溝渠路電結合配套,著力建設一批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二是改良生態環境。大力推廣節約型種養制度,著力減少農業資源消耗。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大力開展農藥減量控害示范區建設,提高農藥肥料利用率。推行畜禽清潔化健康養殖,減輕農業面源污染。深化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農作物秸稈、食用菌種植廢棄物和農產品加工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促進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資源化。深化農村能源生態建設,加強農村能源綜合利用示范和沼氣集中供氣推廣,提高農村能源綜合利用水平。三是改進物質裝備。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加快推廣工廠化生產。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積極推廣蔬菜、食用菌、茶葉、花卉、水果種植和畜禽飼養等設施,加快糧油和主導產業生產機械化。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倉儲業,完善農產品市場冷鏈系統,提高流通設施。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加快信息技術應用步伐,積極發展智能農業,提高信息裝備水平,推動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
科技是做優現代農業、提升發展層次的決定性因素。要堅持產學研有機結合,完善技術創新推廣體系,積極推進良種、良法、良機綜合運用,形成高效的技術開發、集成和推廣機制,不斷提高技術轉化率、覆蓋率和到位率。一是強化產學研結合。整合“三農六方”科技力量,協作開展重點領域、關鍵技術攻關,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加快建設一批主導產業區域試驗站,開展全產業鏈技術研發和集成應用。二是強化適用技術推廣。大力推廣增產增收效果好的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大力實施現代種業發展工程,加強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加強種子繁育基地建設,加強新品種引進推廣,著力以品種創新帶動產業升級。大力推廣新型栽培和養殖、加工貯運、節能減排、抗災減災等核心技術,促進技術集成應用和綜合配套。三是強化技術應用到位。深化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完善以縣首席農技推廣專家、縣農技指導員和鄉鎮責任農技員為主體的責任農技推廣制度。加快科技示范場、示范戶培育,完善科技成果推廣轉化機制,擴大先進適用技術應用。充分利用農技110等手段,廣泛開展農技人員聯基地聯大戶活動,建立健全包基地、包農戶、包項目服務機制,促進先進適用技術真正入地。
專業化服務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要堅持以增強公共服務、激活社會化服務、完善生產性服務為目標,整合農業服務資源,逐步建立現代農業服務體系,有效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一是加強基層公共服務。按照功能多元、場所固定、設施配套、人員精干、服務優質、運行規范的要求,堅持“多功能、一體化”職能配置、“3+X”服務模式和“1+N”組建方式,大力推進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基本實現鄉鎮全覆蓋。要進一步拓展服務內容,在承擔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基本職能的基礎上,逐步向農產品營銷、土地流轉、農村金融、農業保險、農機管理等領域拓展,提升公共服務功能。二是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培育農機、糧食、植保、沼氣等專業合作社和服務組織,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農機作業、農資供應、動物診療等專業化服務,逐步滿足農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服務需求。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擴大保險范圍,簡化理賠手續,充分發揮農業保險的保障作用。三是完善專業化服務機制。進一步培育服務市場,促進服務資源優化配置,提高服務效率。大力推行承包式、代理式、融合式和保姆式服務,引導服務組織針對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服務需求提供服務,實現單個環節服務向全程服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