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 評
深刻領會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
——學習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刊 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這里所說資源當然包括國土資源,這里所說的起決定性作用則是前所未有的。過去的提法是起基礎性作用。從基礎性發展到決定性,表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在指導思想上發生了重大變化,具有突破性、開創性。我們必須深刻領會,認真學習,結合國土資源管理實際,扎扎實實貫徹執行。
市場經濟,就是以市場機制為基礎來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運行方式。它由供求、價格、競爭三個因素構成。其中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的基本因素;價格是市場機制的核心因素,是聯系供求雙方利益的紐帶;競爭是市場發揮作用的重要條件,是買方、賣方和買賣雙方圍繞商品價格和質量進行的較量。三個因素相互聯系、依存和發生作用,共同發揮合理配置社會資源的功能,共同促使資源的優化作用。國土資源是社會資源的重要組成,如何使市場在礦產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我們面臨的最重要的改革使命。
要完成這樣一個使命,首先要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平等交換的市場,可是當前我國國土資源市場還遠沒有完善。以礦產資源市場為例,地區分割、條塊保護問題還相當嚴重。其中礦業權市場在許多地方由政府壟斷,管理市場者成了市場主體。初始礦業權是政府按照規劃設置的。找什么礦,不找什么礦,在哪兒找礦,不在哪兒找礦,不是由市場決定的,而是由政府決定。這種狀況如果不能得到改進,必將影響礦產資源的優化配置。當然,政府在出讓礦業權時,也實行了招拍掛,但也有相當多的礦業權,經過審批、協議出讓。更主要的是初始礦業權不能進入市場,是影響市場配置的主要障礙。
市場競爭是優化配置國土資源最重要的推動力,但競爭必須有一個公平、公正的條件。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在礦業權市場上,有些找礦項目,政府基金做,可以通過審批得到;社會資金做,必須出資購買。造成一起步就不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接著在成本核算上,基金找不到礦,可以核銷;企業找不到礦,必須自己承擔經濟責任。這又是一個不公平。如此下去,在礦業權市場上的競爭,將不是優勝劣汰,進一步發展必將影響商業性礦產勘查的整體效益。
價格是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重要杠桿,市場競爭主要是價格的競爭和質量的競爭。比如礦業權出讓,通過競標,那些價高者拿到后,仍然有利可圖,說明它在管理和技術上必定高于其他企業。把資源集中在這樣企業手里,確實體現了優化配置。但是當前,在礦業權價格上還存在“雙軌制”。有的是議價,有的是市場形成價,這就使有些礦產資源很難實現優化配置。在勘查技術勞務市場上,既有國家統一定價,又有市場形成價,也很難通過價格機制促進技術勞務的優化配置。特別是進入這個市場的供給主體,有企業,也有事業單位,在事業單位中,有全額領標的,也有只給基數的,他們對價格的承受力大不相同,也使價格對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大受影響。
總之,我們一定要通過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緊緊抓住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國土資源管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