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博雋
浙江經濟應突破原有縣域經濟的藩籬,充分發揮區域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作用,從更寬視野、更高層面來統籌配置資源
自古云:“郡縣治,天下安;郡縣豐,天下富。”縣域,作為我國經濟社會和行政體系中最基礎的單元,其治理和發展,決定著最終的國富與民安。改革開放30多年來,浙江能從當初的一個“資源小省”成長為“經濟大省”,也正是得益于蓬勃興盛的縣域經濟。
受限于當初的城鄉壁壘,浙江走上了“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農村工業化道路,形成浙江縣域經濟的雛形。隨著市場經濟縱深發展,專業市場、塊狀產業和小城鎮建設相隨而生、互促共長,浙江縣域經濟迅速壯大。管理體制上,浙江省更是對縣域大膽放權,“省管縣”財政體制,四輪“強縣擴權”,進一步激發著縣域經濟的活力。浙江進入全國“百強縣”的數量逐年增加,多年位居全國首位,縣域經濟總量也是逐年攀升。2011年,浙江地區生產總值3.2萬億元,其中縣域經濟總量占了2/3;全國百強縣中,浙江獨占了27席。縣域經濟成為浙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動力源泉。以縣域經濟為主體的格局,也使得浙江的土地上,物質財富分布更為均衡,更能“藏富于民”,老百姓享有更多實惠。外地旅客乘車途經浙江,無不為道路沿線浙江農村的富足、縣域的繁華而驚詫艷羨。
然而,任何一種經濟發展模式,都是與特定的歷史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浙江發展縣域經濟,是在當時體制桎梏難以沖破的背景下,狹縫中求生存,所采取的“農村包圍城市”、縣域率先突破的無奈之舉。隨著浙江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到新的階段,以縣域經濟為主的發展格局,也日益暴露出其先天的局限性:
一是由于縣域層面的資源配置和整合能力有限,導致浙江的大企業偏少。浙江很多企業是依托縣域內自有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發展起來,沒有實現跨區域的更大范圍內的資源整合,因此起點較低,技術含量不高,處于價值鏈低端,企業規模也相對偏小、分布較為分散。雖然也培育了多個產業區塊,但擁有自有品牌的大企業不多,國際知名品牌更是稀有。所以,浙江經濟形成了以小見長、以量取勝的“小狗經濟”、“狼群經濟”,但缺乏行業領軍式的龍頭大企業,在更高層級的國際化競爭中就顯得相形見絀。
二是由于縣域之間相互割據分離,導致產業間的分工合作不夠緊密。縣域經濟中,對產業區塊的扶植和管理基本還停留在行政區劃層面上。各個產業區塊的發展壯大,多是采取產業鑲嵌式的自我復制得來,缺乏跨區域的產業鏈式延伸和各個環節上的分工合作。不同縣域內的同類產業區塊,甚至還存在著相互競爭的局面,無法很好地實現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
三是由于在國土空間開發布局上的各自為政,產業布局、基礎設施等缺乏統籌規劃與協調。在發展初期,一些鄉鎮企業依循的是“就地辦廠”、“離土不離鄉”的布局原則,導致縣域內企業在地理空間上較為離散,造成了土地浪費和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在往后的國土空間布局上,各個縣域也多是條塊分割,缺乏合理規劃,土地利用率低,整體布局不協調。尤其在跨區域的交通網絡建設等重大項目上,較難形成優化布局,建設實施中也往往碰到較多難題。
四是強化縣域經濟后,相對也會弱化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作用。在區域發展格局中,中心城市往往是重要的增長極,發揮著集聚和輻射高端創新要素、共享公共服務資源等作用。然而,過于強化縣域經濟,尤其是以縣域行政區劃層面對一體化的區域經濟進行分塊管理后,對區域中心城市發展將產生消極影響,使得中心城市的競爭力及對周邊縣域的集聚、引導和帶動作用大為減弱。
綜上所述,浙江經濟發展至今,應突破原有縣域經濟的藩籬,充分發揮區域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作用,從更寬視野、更高層面來統籌配置資源。也唯有此,才能讓浙江大地上已作出重大貢獻的縣域經濟,煥然一新、再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