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燕
要以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三位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為基礎,以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為引領,努力形成與現代農業“生產規模化、產品標準化、經濟生態化”相輔相成的浙江特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黨的十八大提出推進“四化同步”的戰略舉措,令人鼓舞。然而,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相比,農業仍然是現代化建設最薄弱的一環。現階段我國農業經營方式呈現分散化、小規模、兼業化的特點,與此同時,農村空心化、耕地減少、農業勞動力老齡化日趨嚴峻,農業發展面臨的資源要素約束日益增強。進一步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依然關山重重。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需要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作為基礎支撐。
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共有縣鄉兩級農業公益性監管服務機構14萬多個、人員約83萬人;經工商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60多萬家;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28萬個。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值得關注的是,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如何?覆蓋領域如何?服務效果如何?透過數據的背后,還需看實效。
前不久,從報紙上看到,蒼南縣出現大棚番茄被人為噴灑農藥除草劑的毀農案,番茄大片枯萎。被破壞的田地是否適合繼續種植?未受害的番茄是否存在潛在危險?當受害戶想要解除心中疑慮時,卻發現全省多個檢測機構都沒有對除草劑殘留的檢測項目。看到此類新聞,感到痛心疾首之余,更是聯想到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諸多不足。總體來看,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還較弱、服務領域有欠缺、服務主動性不強等問題依然突出,社會化服務水平與農民客觀需求不對稱,市場化進程與農業服務主體培育不平衡,這些問題甚至可能成為農業經營體制創新的障礙。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新型的農業經營體系,關鍵需著力補齊農業社會化服務“短板”。
——鼓勵發展多元化的服務主體。以公益性服務組織為基礎,通過建立一站式服務廳等形式,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效率,為農戶提供土壤、農藥殘留等公共檢測服務,使生產性服務更具針對性。扶持發展經營性服務組織,鼓勵經營性服務組織參與公益服務,通過資金補助扶持等方式,大力發展農機服務合作社、農業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等,提高農業服務組織的社會化程度。農戶交納一定的服務費用,將田間病蟲害防治等勞動強度大、技術要求高的農活交給服務組織,不僅可以解決老年農業從業人員務農體力不支的問題,而且可以享受到專業化的技術服務,從而提高產量,增加農業收益。并鼓勵農業服務產業化經營的同時,強化行業標準的制定,優化服務供給的水平。
——形成產銷過程全覆蓋的服務體系。產銷過程全覆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指服務覆蓋土地、資金、技術、統防統治、勞務、農資、農產品銷售、保險等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目前,農業社會化服務結構不平衡的問題較多,如生產環節服務主體多,產前、產后環節服務主體偏少;糧食類服務多,果蔬類服務少;服務組織規模小,且與農戶利益聯結不緊,服務的單一性、一次性特點突出。化肥、農藥等使用技術的服務多依靠農技站提供,農資供給、農產品流通等環節的服務多依靠供銷社系統、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但服務的缺口很大,需要整合能夠提供從育種選種、技術支撐、田間管理到收割、晾曬、收儲等的綜合性服務資源。
——建設主動型的服務機制。目前的農業社會化服務較多的是強制性服務,被動的特征較為明顯,有些甚至是為了完成服務指標而開展,難免會出現服務不夠深入的問題。這就需要通過機制創新,提高各類主體為農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服務資源的有序流動,推動服務環境的不斷改善。如通過補助支持農民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政府購買農業服務等方式,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效益。完善激勵機制,實現服務能力與履行職能相匹配,建立服務組織的自我補償機制。另外,要繼續加大涉農貸款力度,扶持發展各類農村金融機構,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資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