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思錫 周慶忠 陳 陽
隨著海軍艦艇不斷向信息化、大型化、集成化方向發展,其作戰指導思想也發生了戰略性轉變,作戰手段有了新的變化,職能任務也大為拓展,艦艇部隊油料保障面臨著適應多樣化作戰任務的要求。面對新情況、新使命、新任務,加強對艦艇部隊油料保障能力建設的研究,對于推進軍事斗爭準備,保障艦艇多樣化作戰任務需要,加快現代后勤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是擴大油料儲備規模,優化油料儲備布局。油料儲備總量應以作戰需求為目標,擴建岸基儲加油設施,有效提高儲備總量,綜合運用地面、地下、半地下、洞庫等儲存形式,確保油料儲備持續有效。考慮到平戰時艦艇油料保障的普遍性、特殊性及未來用油保障的要求,應建立大容量的岸上儲油區,除自身固定碼頭油料補給設施設備外,還應配備岸灘油料補給系統、輕便式岸灘油料補給方艙等,擴大油料儲備規模。在油料儲備布局上,一線儲備應與縱深梯次儲備結合,立足于既要滿足艦艇部隊應急補給需要,也要滿足后續補給的需要;既要滿足保障對敵突擊的需要,又要滿足防敵先制反制等襲擊破壞的需要。將分散在不同建制單位的油庫進行整合,將油料儲存設施管道連為一體,實現油庫庫容資源共享。
二是構建軍民融合式油料儲備體系。軍民融合式油料儲備就是將國家、地方、軍隊的油料儲備統籌規劃,以形成數量、品種、種類、位置的最優化配置。可將軍隊儲備與國家、地方儲備結合,依托國家、地方儲備資源,擴大油料儲備品種、數量,戰時為艦艇部隊代運、代加,實施支援保障。根據軍隊油料儲備布局,在海上作戰重點方向形成軍隊、國家、社會三位一體的具有較強互補功能和協調穩定的軍民融合式油料儲備格局。以國家儲備庫、地方石油公司儲備庫、軍隊油庫為油料儲備核心,與艦艇部隊岸基儲油設施有機聯系成統一的整體,形成網絡型油料儲備的整體配置,縮短油料補給距離,提高補給效率,多方位滿足艦艇部隊戰時油料保障的需要。
三是加快儲油設備與設施建設。信息化條件下的海上作戰,艦艇部隊單位時間內油料消耗量驟然增大,這對油料合理儲備增大了難度。因此,應將計算機、傳感技術為主體的信息技術運用到儲油設備與設施建設中,通過建立信息共享的油料數據庫,將岸基儲油設施的儲油信息進行整理、歸類,根據儲油情況變化及時修改,通過計算機網絡系統和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對油料儲備情況、油料收發、調運等信息進行全程跟蹤,以保證油料儲備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使艦艇部隊油料保障人員及時掌握油料儲備的相關動態信息,實現對艦艇部隊準確、及時、適量的油料保障。
一是加快新型岸基油料保障裝備建設。為適應現代戰爭對艦艇部隊油料保障快速、高效的要求,應重點發展大型軟體油罐和裝配式金屬油罐,增強機動港和岸灘補給點野戰油庫的儲油能力,從而縮短展開和撤收時間。同時,要加快岸灘油料補給裝備建設。主要應加快建立受力狀況好、適應多級海況的機動式艦船系泊裝置以及海上管線系統;加快研制新型輕便式岸灘油料補給艙,提高其耐高溫、高濕、高鹽霧等惡劣環境的能力;研制越野機動性能強的岸灘油料補給車組,提高拖帶能力和補給速度。此外,岸基運加油裝備建設應與新型艦艇發展水平一致,在現有裝備的基礎上,采用新材料和新技術進行改造,提升現有岸基運加油裝備的可靠性,提高其運加油效率。
二是加強油料運輸補給艦船和裝備建設。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現有油料補給裝備進行信息化改造,將原有裝備加裝嵌入式信息采集、傳輸和處理裝置,通過無線和有線數據傳輸網絡,實現油料補給信息和狀態的實時傳輸、自動控制調節等功能,從而提升整個油料補給裝備體系的油料補給能力;同時,還應重點發展支援艦、綜合補給艦和遠洋油船等機動性好、補給能力強的運輸補給艦船,形成高效的海上油料運輸補給保障系統。對現有補給裝置以及配套設備器材進行改造升級,并抓緊研制新型海上航行橫向補給裝置、縱向補給裝置以及夜間補給配套設備器材,不斷提高不同條件下的海上油料運輸補給能力和效率。
三是提高油料保障裝備防衛生存能力。要加強油料保障裝備的隱蔽性。通過使用先進的隱身涂料,使油料保障裝備避免遭敵方雷達偵查,降低裝備遭敵打擊概率。在設計建造新型油料運輸補給艦船時,可通過對新型油料運輸補給艦船加裝艦載防衛武器及電子戰裝置,使其具備對空、對艦、對潛和反偵察的全面防衛性能,從而提高其防衛生存能力。
一是改進海上油料補給方式。應充分運用現代通信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射頻識別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以及新材料技術等,對傳統的海上油料運輸補給方式進行改進。將現行的粗放型油料運輸補給改變為精確型補給,將單一油料運輸補給改變為立體綜合的全方位運輸補給,將定點補給改變為機動運輸補給;同時,可采用新型測距自動控制系統,實現油料的夜間航行補給,利用自動化控制技術和波浪補償等技術,實現艦艇航行中的并靠補給,提升艦艇編隊在復雜海戰環境下的油料補給能力。
二是加強海上機動油料保障力量建設。建立綜合配套的機動油料保障力量,對機動油料保障力量的人員構成、裝備配備、物資儲備等進行優化配置,使人員、裝備均能發揮最大效能,真正具備機動油料保障所需的快速反應能力、敏捷機動能力、獨立保障能力和海戰生存能力。同時,要加強機動油料保障力量的訓練,著眼信息化條件下海上作戰機動油料保障要求,加大訓練難度和強度,突出海上伴隨保障和定點保障,努力在近似實戰的條件下提高機動油料保障力量的快速反應、緊急出動能力。此外,還應加強海上機動油料保障力量專業模塊建設,抓緊研究制定海上油料保障預案和建設規劃以及管理規定,完善艦艇航行橫向、縱向、垂直補給方案和規范。
三是加大動員和征用民船力度。首先,要完善民船動員體制和各種法規,設立專門的民力動員法制建設機構,加強民力動員法制建設的理論研究,制定科學配套的后勤動員立法規劃,從而更規范有效地利用民力推動海上油料補給的發展。其次,要健全民船平時改裝和戰時征用改裝預案。戰時民船的改裝應具備很強的應變能力,改裝方案必須具備多方面的適應性和可操作性,使之途徑廣、覆蓋面大,切實成為比較成熟的操作程序和技術儲備。此外,還應增加民船的軍用油料補給技術要求,在民船的設計和建造過程中提高軍用油料補給技術水平,以保證適于軍用的民船留有改裝潛力,使戰時改裝量大幅減少,加快改裝速度,有效提高戰時應急動員效率,提升海上油料補給能力。
一是改進油料保障決策模式和方法。首先,要加強人機決策的互動性。油料保障決策人員應從戰場實際出發,靈活運用專業知識,對各種油料保障方案進行必要的篩選和優化,根據決策時機、環境條件的變化改進決策模式及手段方法,提高決策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實現人機優勢互補,從而更好地適應戰場環境的非線性變化。其次,要加強油料保障決策組織結構的靈活性。應根據參戰艦種的種類和數量的變化編配油料保障決策人員,圍繞決策的情報、謀劃、決斷、執行等環節流程,設置相應的有機聯系的工作組織,保證決策組織的精干和實用。此外,要靈活運用決策方法。在進行油料保障決策時,應堅持程序化決策與非程序化決策相結合,定量決策與定性決策相結合。例如在進行作戰準備階段油料保障決策時,通常應采用集中統一的決策方法,按程序實施集體決策;而在進行作戰階段油料保障決策時,由于時間緊迫,可簡化程序,突出重點,運用分散簡約的決策方法,提高油料保障決策的時效性。
二是加快油料保障決策信息化建設。艦艇部隊油料保障應依托艦艇部隊綜合集成、指揮自動化系統及數據鏈建設,實現與后勤指揮以及作戰指揮的信息集成。按照在儲、在運和在用油料的分類,將自動識別、運輸網絡、油料資源等信息進行綜合集成,并將其與海上保障編隊、作戰編隊、岸基指揮機構之間相連,實現作戰信息與油料保障信息的互通互聯和資源共享,提高油料保障決策的準確性和時效性。通過高效順暢的數據鏈路,把保障對象、保障實體、指揮管理機構有機連接,形成一個完整的網絡保障體系。通過引入自動識別、探測等先進技術,及時準確地獲取、處理和管理油料數據信息,對油料保障的靜態和動態過程進行實時跟蹤,掌握“人員流”和“物資流”的動態情況,使油料保障決策部門能按照艦艇部隊位置,油料需求種類、數量,靈活準確地調度油料保障資源與力量,從而保證油料保障決策的可靠性。
三是提高油料保障決策者綜合素質。要提升培訓起點,加大油料保障決策者相關素質的培訓力度。增強油料保障決策者運用相關技術進行油料保障決策的綜合能力,積極探索通過運用高新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改進培訓手段,多渠道、多形式提高油料保障決策者決策水平。同時,要完善油料保障決策者知識結構。在知識軍事形態下,油料保障決策者必須是懂技術、精戰術、會管理的開拓型、復合式、富于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對油料保障決策者來說,在精通油料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還應加強在武器裝備、計算機、心理素質、宏觀駕馭和開拓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培養,使自己具備“專業保障能精通、戰術意圖能領會、武器裝備能熟知、緊急情況能處理、決策系統能操作、決策方案能湊效”的艦艇部隊作戰油料保障決策所需的綜合素質。
[1]周慶忠.軍隊油料勤務.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8.351~353
[2]許勇.信息化條件下應急作戰指揮決策探要.國防大學學報.2007.(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