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聞丹
近日,國家發改委密集批復73項重大投資項目,其中多為中西部地區能源、基建類項目。這被媒體戲稱為“歲末紅包”的投資盛宴,有學者認為與中央轉型升級、擴大內需的總方針不相符合。或許媒體與學者的批評有一定道理,但就浙江而言,與全國近70% 的投資率相比,當前50% 左右的投資率顯得相對較低。保持一定投資規模和速度,對于浙江經濟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是城鎮化加快發展刺激投資需求。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新一屆領導人都特別強調“城鎮化”,由國家發改委主導的《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城鎮化將在未來十年拉動40萬億元投資。城鎮化工作的推進以及城鎮化質量的進一步提高,都需要適度的投資來支撐。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認為,由城鎮化帶來的投資主導型增長模式還將持續十年左右。其次是產業轉型和民生發展也需要加大投資保障。無論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農業等的扶持培育,還是保障房等民生建設以及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的基礎設施投入等等,都需要有一定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來保障。再次是外部環境不佳要求政府加大投資。在國際形勢依舊復雜、國內經濟不容樂觀以及國內改革尚未真正開啟的大背景下,強化投資依舊是政府實現保增長目標的重要抓手。
在擴大有效投資要求下,浙江固定資產投資扭轉了長期低于全國的不利局面,呈現出“增長加快、結構改善以及布局優化”等積極趨勢。
投資增速實現較大提升。在擴大有效投資、央企對接、浙商回歸等政策措施推動下,浙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實現較大提升。據統計,2012年1-11月全省固定資產投資額達15398.6億元,同比增長21.8% ,這一速度不僅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與江蘇、廣東、上海等省市相比,也高出了1.2、10.6和16.8個百分點。預計全年投資增速將達到20%以上,達到近年以來的較高水平。
投資結構有所改善。服務業和社會事業投資占比的提升是浙江投資結構改善的兩大主要表現。從三次產業來看,2012年1-11月全省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占比達到62.8% ,較上年同期提高了1.6個百分點。從社會事業發展來看,政府進一步強化了對于民生及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2012年1-11月全省科教文衛類基礎設施總額達389.3億元,占基礎設施投資總量的11.5% ,較上年同期提高了2.2個百分比。同時,房地產開發投資占比也從2011年的31.5%,進一步下降到了30.8%。
當前浙江提出擴大有效投資發展思路具有合理性,今后幾年尤其是2013年,投資或將繼續承擔重要角色
空間布局趨于優化。與以往固定資產投資主要投向杭州、寧波等大城市不同,在加快200個中心鎮和27個小城市發展的推動下,中心鎮和小城市的固定資產投資呈現較大幅度提升。這是浙江固定資產投資出現的新特征,也是國家新型城市化戰略的重要表現。據統計,2011年全省27個試點鎮的10億元省級財政資金,成功橇動了102.6億元地方政府配套資金,帶動了954.2億元的全社會投資,發揮了“雙十倍”效應,為浙江社會資金的投資提供了新的發展平臺。
需要指出的是,積極看待投資,并不意味著一味強調投資總量與速度。在十八大后的開局之年,我們更須冷靜思考、科學謀劃,把重心更多的放在投資持續性、投資結構優化以及投資效率上來。
——關注投資持續性問題。2012年固定資產投資是在浙商回歸、地方簽署責任制以及國家項目審批放松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動下形成的。土地、稅收、資源、勞動力等資源制約因素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同時部分統計數據可能還存在著水分問題,2013年浙江固定資產投資是否具有持續性還需進一步觀察。
——關注房地產投資占比較高問題。2012年1—11月浙江房地產開發投資占比為31.5% ,比上年同期下降0.7個百分點,投資結構呈現向實體經濟回歸的良好態勢。但對資金有著較強“虹吸效應”的行業而言,30%的投資占比蘊藏較大風險。特別是與兄弟省份相比,浙江投資結構依然有待調整。
——關注可能存在的投資效率較低問題。增量資本產出率(ICO R)是衡量投資效率的重要指標,發達國家的ICO R 一般在1-2左右。據測算,2012年1-3季度全國和浙江的增量資本產出率分別達到7.68和7.84,這一數據意味著無論是全國還是浙江都有可能存在投資效率低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