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金靈譚勁松
國有文化企業要率先走向國際文化市場
文/陳金靈譚勁松
國有文化企業,作為國家文化產業的“國家隊”,要通過打造文化產品品牌、規模效益、資源整合、民族特色、科技創新、人才優勢等走向國際文化市場
在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的當今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的文化產業交流、合作與競爭日益頻繁,如何既保障民族文化產業安全,又大膽走向國際文化市場,在國際文化產業分工與競爭之中有一席之地,是當前和今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重大歷史性課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在質量和數量上均處于相對弱勢地位,文化企業拓展國際文化市場難的問題長期存在。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作為國家文化產業的“國家隊”,應大膽面對和走向國際文化市場。
首先,要以品牌優勢開拓國際文化市場。國有或國有文化企業要采取品牌戰略,培育和打造既具有民族特色和優勢,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品牌,以開拓和占領國際文化產業市場。要創造能“走出去”的文化品牌,關鍵是要夯實國內文化市場根基,提高在國內文化市場的占有率、覆蓋率、好評率,再在此基礎上適時推向世界文化市場,使民族文化品牌國際化,實現開拓和占領國際文化產業市場的目的。培育和打造國際文化品牌要循序漸進。要注重品牌的命名,注重品牌的民族特色,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其中。要注重品牌的定位,品牌定位要考慮不同國度不同群體文化消費的習慣、傳統、偏好和支付能力。要善于抓住消費者的需求,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要做好品牌戰略規劃,融入品牌創新理念,強化全球品牌意識,規劃品牌延伸戰略,拓展品牌影響范圍,加強品牌影響力度,深化品牌國際化程度。
其次,要以集團化規模經營優勢占領國際文化市場。在市場競爭中,同等質量的產品,一般情況下總是價格較低或者品牌實力較強的產品具有優勢。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應走集團化規模經營之路,以規模效益降低生產經營成本,用價格優勢提高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要實施集團化戰略,加強企業間的重組與兼并,通過強強聯合形式組建大型國有文化集團,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資本運營效益,增強整體優勢,提高國際競爭力。在激烈的國際文化產業競爭中,我們面對的是國際巨型文化企業,尤其是發達國家的文化企業大鱷、巨無霸,靠“小舢板”式企業是無法與之抗衡的,唯有以“航母”式企業對陣“航母”式企業才能與之抗衡和取勝。
在面對跨國文化大企業,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急切需要通過內引外聯整合文化產業資源,以提升國際競爭力。要注重提高自有資源的效率和效益。一是利用自身的規模優勢,獲取規模效應,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取得價格競爭優勢。二是利用與政府聯系密切的優勢,及時高效獲取市場競爭信息和政府產業政策發展信息,減少獲取市場信息成本。三是利用技術引進和創新優勢,提高產品科技含量與品味,并以此為依托加強品牌建設,塑造良好的企業信譽和形象。要善于整合和利用國內文化產業資源以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一方面,要利用產業鏈中與眾多民營文化企業的天然聯系,通過聯合與合作,在平等互利基礎上整合資源,擴大優勢;另一方面,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在加強自身的研發水平的同時,應注意加強同高校和其他科研機構的聯動,如合作建立文化產業研究實驗室,提供課題研發資金支持,共同完成對于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從源頭上把握好文化產業的發展,培育出新的文化市場熱點。再次,充分利用國外文化資源以提高進入國際文化市場的競爭力。通過合作和競爭學習國外文化企業的先進理念與經驗,掌握國際文化市場的游戲規則并參與到標準制定中去,在與國外文化企業的合作上,打破過去對外融資只是單純獲取資金的局面,由融資合作,逐步擴展到與國外文化企業在資本、技術、人才、管理、品牌、營銷、物流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利用國外文化資源以提高自身國際競爭力。
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在對待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上,要摒棄“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傳統理念,即使是有市場潛力的民族文化資源,“酒”雖好,卻往往藏于“深巷”,同樣需要企業長期精心培育、運營維護和開發。要勇于發現和挖掘民族文化資源。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對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要具有善于發現的前瞻意識。利用政府鼓勵挖掘民族文化資源的優惠措施,搶先打造利用政策開發民族資源的國企優勢。打造民族文化產品的先發優勢,對民族文化產品進行深加工,集中力量開發深度文化消費需求。要善于開發和挖掘民族文化資源。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在開發和挖掘民族文化資源時,要加強與地方政府和民間文化企業合作,要善于同政府與民營文化企業和民間文化人士合作,共同開發和利用民族文化資源,以提升自身國際競爭力。要精于運營推廣民族文化資源。對于那些歷史底蘊豐厚,文化風格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要通過藝術拓展,文化研究,提升品味,依托其衍生的文化產品進行推廣。要注重民族文化資源的維護。企業開發民族文化資源要循序漸進,要把開發民族文化資源同保護民族文化資源結合起來,要注意民族資源開發的合理性和可持續性。

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其核心競爭力在于創新,在于現代科技手段的支撐,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只有提高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才能在國際文化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首先,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要高度重視文化和科技的結合,提高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以增加文化產品附加值。一方面,重視科技發展,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加大研發力度,增加研發投入,走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文化產業高端發展之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進入科技化軌道,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要處理好企業外延發展與內涵發展的關系,既要注重企業的外延擴大和發展,更要注重走內涵發展道路,不斷提高企業的科技含量和科學管理水平,加強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攻關,廣泛運用數字化、網絡化技術,全面提高企業裝備水平和科技含量,努力躋身新興高科技文化產業。其次,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要把主攻方向放在占領高科技文化產品生產領域,多生產科技含量高的高端文化產品上,依靠科技進步打造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品牌,提高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科技含量,用科技手段提高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在國際文化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文化產業屬于知識密集型產業,對從業者的素質和技能要求較高。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要善于廣納天下賢才,注重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尤其要注重國際文化產業高端人才特別是“海歸”人才的引進。通過人才引進,以提高企業的文化創新能力、科學管理能力、市場營銷能力,以人才優勢開拓國際文化市場。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第一生產力、第一競爭力的新理念,尊重人才成長規律,突出市場取向、發揮人力資源的作用,加快人力資源向人才資本的轉換。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要完善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健全人才培養引進機制,改善人才成長環境,加大急需人才引進力度,通過人才的激勵、培訓和引進,以打造人才優勢,努力培養和引進既懂經營又有文化創意的復合型人才,打造開拓國際文化市場的國企人才優勢。
浙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