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形勢分析課題組
變數依然較多矛盾依然突出
文/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形勢分析課題組
全球經濟依然處于深度結構調整當中,國內經濟“需求不足”與“產能過剩”矛盾依然突出,但浙江經濟增長不會出現大的波動
——世界經濟將繼續呈現“弱增長”局面。2013年美國經濟延續緩慢復蘇的可能性較大,但QE3的負面影響可能拖累美國經濟復蘇。IM F預計2013年美國經濟增長2.1%,與2012年2.2%基本持平。歐元區衰退勢頭難以逆轉,盡管近期歐盟推出了促進增長的一攬子計劃,但由于救助能力不足和政策分歧較為嚴重,歐元區經濟復蘇跡象短期內難以出現,IM F預計2013年歐元區GDP增長0.2%。日本形勢將進一步惡化,IM F下調2013年日本GDP增長預期至1.2%,遠低于2012年的2.2%。新興經濟體有望趨穩,IM F預計2013年新興經濟體增長3.9%,高于今年的3.4%。
——國際金融和商品市場面臨不確定性風險。全球流動性風險加大。在全球經濟下行趨勢之下,OM T、QE3等一系列貨幣政策競相實施,表明未來全球貨幣政策將進一步寬松。一方面寬松的政策可能為投機資本參與炒作石油、農產品等價格提供充裕的資金支持,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另一方面熱錢涌入新興國家市場,令新興經濟體貨幣升值預期急升,有可能會引發又一輪的貨幣競爭性貶值。
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升級。當前全球經濟復蘇疲弱與國際貿易保護相互牽制,除了一些傳統的反傾銷、反補貼等措施外,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甚至安全問題等也逐步應用到貿易保護領域,隨著“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未來很多新興產業極可能成為貿易摩擦的新熱點。在經濟復蘇沒有明顯起色、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各國頻繁出臺貿易保護措施是可預見的,一旦這些措施不再是各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種臨時性措施,而成為各國試圖刺激經濟復蘇的長期手段,貿易保護主義形勢可能更加嚴峻。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將階段性上行。盡管主要經濟體的低迷需求難以支撐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全面上漲,但全球流動性過剩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提供了貨幣基礎,2013年國際商品市場將可能呈現階段性上行。受美國、俄羅斯等世界糧食主產區出現的嚴重旱災影響,全球糧食供求關系再次趨緊,部分農產品價格很可能在風險事件刺激下出現新一輪上漲。受伊朗、敘利亞等地緣政治的影響,國際原油價格可能出現高位震蕩的格局。國內經濟環境:經濟有望逐步企穩回升,但“需求不足”與“產能過剩”矛盾依然突出

從發展趨勢看,宏觀經濟有望逐步走好。一是東部地區已率先回升。東部地區經濟周期變化一般領先全國6個月左右。廣東、浙江、江蘇在一季度觸底后,二季度開始逐季回升,預示著全國經濟將于2013年企穩回升。二是先行指標趨向回暖。2012年10月中國制造業PM I指數為50.2%,比上月提高0.4個百分點,持續2個月回升;9月消費者信心指數是100.8,環比回升1.4個百分點;貨運量增長11.8%,回升了2.2個百分點;先行指標的趨暖預示著經濟已經筑底企穩,預計未來經濟增長將結束回調,出現小幅回升。三是總需求出現積極變化。2012年10月新訂單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采購量指數持續回升,PPI降幅收窄,購進價格指數環比上漲,預示著企業去庫存活動基本結束,總需求在經歷近半年的低迷后有所啟動。
從供需關系看,“需求不足”與“產能過剩”并存。一是需求不足的局面仍將延續。外需方面,據世貿組織(W TO)預計,2012年全球貿易量僅增長2.5%,與過去20年的平均增速相比,下降3個百分點,凸顯2013年外貿形勢依然嚴峻。內需方面,投資提速面臨市場約束強化、預期收益下降、融資成本較高等因素影響,企業增加投資的能力和意愿不足。而政府性投資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受政府融資平臺清理、征地拆遷難等影響,一些項目也放慢了進度。消費拓展受汽車、住房傳統消費熱點回落以及新消費熱點缺乏影響,難以實現較快增長。二是“去產能化”任務艱巨。據國家信息中心預測,目前中國制造業平均有近28%的產能閑置,35.5%的制造業企業產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不僅鋼鐵、水泥、汽車、紡織等傳統產業,就連風電設備、多晶硅等部分新興產業也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從歷史經驗看,“去產能化”比“去庫存化”要艱難得多。
從微觀基礎看,企業效益難以得到明顯改善。與2008-2009年相比,當前虧損企業的數量均處于高位,且目前還沒有明顯回落的態勢,預計2013年宏觀改善與微觀數據沒有明顯同步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主要表現為:外需不足是最大制約因素。全球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將世界經濟拖入低增長時代,美國和歐盟的進口需求難以為繼,而中日釣魚島領土爭端將沖擊雙邊貿易;在中國主要出口貿易伙伴紛紛“重返實業”,在對華貿易摩擦和爭端絡繹不絕的情形下,“中國制造”會不可避免地遭遇外需負面沖擊和挑戰。生產經營成本持續處于上漲通道。近年來,勞動力、農產品、環境、能源等要素價格上漲是對長期以來要素價格失衡的一種回補,將會是趨勢性的。特別是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持續推進以及人口結構的變遷,勞動力成本上漲將進一步加快。1991-2000年我國職工平均實際工資年均增幅為7.4%,2001-2010年上升到12.5%,2001年以來農民工實際工資年均增長約為8.7%。企業抗風險能力依然偏弱。當前大多數企業仍處在產業鏈的低端,利潤薄、抗風險能力弱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在國外需求減少,國內政策變化頻繁的情況下,企業生產經營更為被動。
綜合國內外環境,結合經濟運行發展趨勢,利用計量模型,我們初步判斷2013年浙江經濟增長不會出現大的波動,增速與2012年基本持平或略高于2013年,建議將8%作為2013年浙江經濟增長的指導性目標,既能較好地發揮倒逼機制作用,促進企業調整結構和加強自主創新,又能增強信心、穩定預期、增加居民收入和保持社會穩定。
(課題組成員:沈曉棟孟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