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繆順華 徐丹紅 朱茜茜
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是由政府組織推動,農戶自愿參保,財政資金補助,保險公司運營,以農民居住用房為保險對象,按照保險合同約定對倒塌房屋損失予以賠償的保險制度。路橋區位于自然災害頻發的浙江西南縣城,幾乎每年都要遭受不同程度的暴雨、臺風等自然災害的破壞,農民損失嚴重,自2006年1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出臺《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開展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工作的通知》后,路橋區在省、市發改部門的重視和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各成員單位的高度配合下,于2007年開始在轄區內全面開展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工作。6年來,該項政策獲得了全區廣大農戶的認可和積極響應,其作為經濟“助推器”和社會“穩定器”的功能持續發酵。盡管6年的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也清醒地認識到有些薄弱環節和不足之處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改進。下階段,要在堅持“強保障、低保費、廣覆蓋”工作思路的基礎上,通過“點、線、面”的結合,進一步提升工作效能,完善農村住房保險體系,科學推進政策性農房保險工作可持續發展。
——以科學發展觀為支點,推進政策性農房保險可持續發展。堅持一個宗旨,明確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是一項以人為本、以民為先、惠農富農的民生工程。繼續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多形式經營、多渠道支持的農業農村保險體系。實現兩個提高,即著力提高思想認識,以科學發展觀為立足點,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以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更實的作風,統籌兼顧政策性農房保險工作在不同的階段的不同需求和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新問題、新挑戰,不斷根據新形勢改進工作方法,改善工作作風,切實推進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工作;著力提高服務質量,充分發揮保險的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功能,提升工作效率,提高農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做好三個確保,確保農戶自愿參保率穩定維持在100%,確保財政補助資金及時到位,確保理賠及時高效。
——以探索機制優化為輔線,深化政策性農房保險制度。首先,探索完善戶籍管理制度。戶籍信息是統計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參保、定損理賠工作的重要依據之一,對農房保險工作乃至新農村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的影響甚大。要建立健全常住、暫住、出生、死亡、遷出、遷入和變更等戶籍登記管理制度,探索完善戶籍調查、通報、統計、檔案管理等制度,強化常住人口、暫住人口等變動信息的實時更新。其次,探索建立專項保障基金。探索建立科學的風險管理體系,將農民交納的農村住房保險保費與政府補貼資金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的風險準備金形成農村住房保險巨災風險專項基金。對于保險公司因經營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的利潤,在彌補歷年虧損并保證一定的利潤下,將剩余利潤也歸入農村住房保險巨災專項基金。該基金可委托專業資金管理機構實現其保值增值,以備巨災發生年度使用,保證受災居民的基本生活。
——以強調體系建設為切面,提升政策性農房保險服務效率。首先,優化農村基層網絡,提升救災服務質量。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制度推動了路橋區的公共財政投入進一步向農村傾斜,但必須注意到路橋區保險公司處理出險單用時(10天)高于《路橋區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大災理賠應急預案》上要求的“3天查勘報損+2天定損+2天理賠+1天領款”(8天)期限。下階段,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通過依托農村公共服務平臺、便民服務中心等渠道,加速提升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工作的服務質量和理賠速度,進一步優化城鄉一體的基層服務網絡和公共服務體系。其次,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提高救災服務效用。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政策的持續開展完善了社保體系建設,為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以專項救助為支撐,其他臨時救濟為補充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注入一股新生力量。下階段,要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有效解決救災渠道單一化、勘損定損簡單化、救災補助平均化等問題,拓展救災渠道,提高救災資金使用效率;改革傳統救災機制,變災后救濟為災前保險補助,提高救災資金補助的科學性、合理性和規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