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學平
錢塘江治理關乎生態安全
文/趙學平
錢塘江是浙江的母親河。錢塘江治理關乎浙江生態安全和工業文明,是“美麗浙江”建設繞不開的議題。這其中最關鍵的是怎樣協調好流域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當前,錢塘江治理需破解的四個關鍵問題:
第一,上游被動式治理與下游高標準要求存在事實偏差。一是上游在責任壓力下“被動式”治理。錢塘江上游(包括安徽省黃山市)地區經濟處于工業化中期,對經濟增長的關注和重視慣性地超越生態保護,治理錢塘江更多是來自上級政府責任考核的壓力。當地自發性動力不足,群眾參與度不夠,流域保護與治理處于被動局面,投入巨大,效果不佳。二是下游在生態安全上高標準要求。錢塘江下游的幾個城市供水結構單一,杭州用水量的80%以上取自錢塘江,居民生活對錢江水質極度敏感,同時沿江工業企業布局較多,飲用水安全存在較大隱患。三是上下游不同訴求形成矛盾。一邊認為保護與治理錢江是服務全流域特別是下游地區的“公共產品”,與作出的犧牲相比,補償明顯不夠;另一邊認為在支付了高昂的補償代價后水質仍無法保障,上游應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第二,生態補償機制不能達到預想功效。近幾年浙江省出臺了關于生態補償機制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措施,為生態轉移支付、水資源交易、生態項目建設等提供了依據,但從實踐看,功效并不理想。一方面,生態補償理論與實踐都處于探索完善階段;另一方面,生態價值理念對公眾而言仍較陌生。
第三,缺少統一協同推進治理的政策措施。目前對錢江流域的治理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劃或指導意見,很多措施“零敲碎打”,整體效果不好。在政策協調機制方面,生態補償僅是從公平角度采取的一項經濟措施,作用有限,尚離不開水質監測評價、水資源價格調節、環境權益保護等配套制度支持。
第四,沒有覆蓋全流域的統一、規范、高效的管控機制。一是沒有高效的綜合管理機構。雖然浙江省有錢塘江河道專管機構,但其綜合協調能力有限,執法手段欠缺,統一管理乏力。二是缺乏權威的法規制度。現有《浙江省錢塘江管理條例》過于原則性,操作性不強,整合性不夠。
保護與治理好錢塘江的根本是找到將生態效益轉化為可持續經濟效益、以經濟效益促進生態保護的長效機制。規劃建設錢塘江流域生態旅游區,就是把生態保護和旅游休閑業發展相結合,合理挖掘沿江景觀、文化、經濟等資源,構建共建、共管、共享的流域綜合治理架構,建設生態經濟發達、景觀環境優美、適宜人類休閑的生態走廊。建議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第一,開展錢塘江流域生態旅游區規劃研究。2011年,杭州市啟動了“三江兩岸”生態景觀保護與建設工程,生態旅游區建設有了一定基礎和雛形。下一步建議省級有關部門牽頭,杭州、金華、衢州三市聯合開展調查研究,制訂浙江省錢塘江流域生態旅游區發展規劃。
第二,設立流域綜合管理機構。成立錢塘江流域生態旅游區管理機構,統籌實施生態旅游區規劃。待時機成熟,可將生態旅游區管理機構與現有河道水資源管理部門整合設立流域綜合管理機構,對生態保護和水系管理實施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統一管護。
第三,建設沿錢塘江干流兩岸的生態廊道。生態修復和保護是建設錢塘江流域生態旅游區的基礎。要科學劃定錢塘江干流控制線,可以錢塘江岸堤為基線,向外延展100米規劃生態綠線,綠線內以植樹造林為主,形成沿江林帶;向外延展1000米為建筑黃線,黃線內不再審批建設新項目,黃線內企業逐步外移,并在黃線內建成沿河生態農田保護區和綠色有機食品基地;向外延展5000米為環保紅線,紅線內不再審批新的開發區、工業企業和畜牧養殖項目。沿線重點鄉鎮全部建成污水處理廠,工業廢水、農業廢水、居民生活用水未經處理一律不能直接排入河流。
第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建設沿江生態林場、農業生態園和特色生態濕地,發展生態觀光產業;適度挖掘錢江流域歷史文化景觀,發展人文旅游。規劃建設沿錢塘江岸堤標準自行車道,增加定點體育設施,發展休閑體育產業。加強錢塘江河道疏浚整治和岸堤加固,建設貨運碼頭,恢復貨運航道功能,發展內河航運業。通過5-10年建設,逐步讓錢塘江成為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生態觀光旅游帶”。
第五,謀劃覆蓋全流域的國家級生態旅游區。待條件成熟,將規劃范圍擴展至黃山市,由浙江、安徽兩省共建錢塘江流域生態旅游區,并爭取國家政策試點或上升為國家級示范區,享受國家在政策、資金、基礎設施、管理機構等方面的支持。
浙江省政府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