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靜宇
今年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呈現多重異化的“怪現象”。一邊是發達經濟體的股市迭創新高,一邊是能源、金屬、農產品的全線媳火,“大宗商品牛市”終結的言論滿天飛。而國內的行情更為詭異離奇,一邊是鋼貿企業的大面積消失,另一邊卻是鋼鐵、電解鋁等行業“越虧損越擴張”的策略肆行,有些“不可理喻”。
鋼鐵作為大宗商品重要的一部分,當前的情況如何,今后的走勢又如何?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上海鋼聯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My s t e e l首席分析師賈良群。
大宗商品玄機的關鍵在于其價格機制的獨特性,因為其價格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大宗商品的價格機制既有別于經典理論,又背負政策的烙印,以至于僅靠經典的經濟學理論極易看走眼,只能基于全維度視角來逐層剖析其背后的邏輯。
“貨幣影響、出口需求、消費需求、工業、生鐵產能、螺線能力、貨幣條件,這些都是影響鋼市行情的市場因素。”對影響鋼市漲跌的復雜性,賈良群總結說。
這其中,價格因素取決于實物供求關系和貨幣的多與寡。鋼材價格的漲跌除了研究實物的供需矛盾外,還要看貨幣進入這個領域的意愿。貨幣是否進入,長期看取決于對這個行業的前景預期,中短期取決于其價值是否被低估。
對此,賈良群舉例說,“2009年到2011年初,貨幣充足加上真實需求的相對良好,使貨幣對鋼材需求達到極致。此時鋼貿行業金融創新活躍,但危機也從此埋伏。高啟的庫存從實物供需上看實際上供過于求,但價格卻仍然上揚。”
受經濟因素的影響,外貿出口增長基本熄火,這也是制造業投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國外市場需求拉動及其派生的制造業投資需求在減少,說明經濟靠外需穩增長不可能了,直接出口和間接出口對鋼鐵實物增長的拉動力在明顯減少。
出口需求下降的同時,消費增長也并不樂觀。“依靠消費穩增長短期并不現實,并且如果經濟增長持續下行會影響到社會成員的收入增長,依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目的成為無源之水。汽車消費相對較好些,主要原因是低價格打開了新市場,這是意外之喜。消費增長所依賴的不少載體都與鋼鐵有關,這種增長的下降,也會影響到鋼鐵需求增長。”賈良群說。
工業需求的下降更是對鋼市雪上加霜。隨著2011年后投資的快速下降使與投資鏈條上關聯的許多加工制造投資明顯下降。國外需求不振、國內消費不力、投資在2011年到2012年間的階段性下降造成了制造業產出增長偏低和投資增長的持續下降。
在種種需求都走下坡路的同時,生鐵的產能卻比想象大得多。MYSTEEL普查結果顯示,2013年底鐵的生產能力是10.8億噸,但目前的產能利用率并不算高,只有70%左右。“毫無疑問產能是過剩的。煉鐵如此,煉鋼更是如此。”在賈良群看來,“這正是市場看空鋼鐵的邏輯。”
而受上海鋼貿事件的影響,對鋼市的貨幣投資條件采取的卻是收緊的策略,尤其6月底銀行錢荒之后,“防搶、防盜、防鋼貿”已經是銀行的口頭禪!這無疑是對鋼市產生了雪上加霜般的重創。
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增長失速和2012年速度再次下滑,“投資”策略兩度“單騎救主”。而本次投資對經濟的支持貢獻要比上次更大。“鋼筋水泥用來救急,是中國經濟當下的一個特點。”賈良群不無玩笑地說。
據預計2013年全年在建項目計劃總投資80萬億左右,基于投資的較大規模、去年小刺激和今年微型刺激以及目前房地產投資對穩定投資的作用,今年粗鋼實際消費(考慮連續三年去庫存),將有8%以上的增長。
在賈良群看來,依靠投資來穩增長的結果,就是鋼鐵產量高且市場庫存卻明顯下降,說明雖然產能很大,但需求空前。如果不考慮貨幣因素,今年螺紋鋼庫存下降是有數據記錄以來最快的。
基礎設施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充當了大任,造成今年鋼鐵需求增長明顯,但因市場對經濟增長下降、鋼鐵產能過剩和礦石長期趨勢不樂觀的過分悲觀預期,金融及其衍生品市場帶著現貨市場連續下降5個月,現貨、期貨都出現了超賣,從而也使7月份以來的反彈成為必然。
MYSTEEL的調查顯示,市場以非常謹慎的心態對待目前的漲價,經銷商訂貨意愿并不強烈,很多鋼廠仍然不看好后市,導致鋼廠產能利用率還沒有出現明顯上升。
近年來粗鋼增量主要被以建筑鋼材為代表的長材所消化,既說明經濟增長仍然主要依靠投資,也說明板材的主要消費用戶制造業問題的嚴重性。造船和工程機械行業的慘狀在中厚板產量的連年下降和市場表現上得以體現。鋼鐵行業階段性和結構性過剩目前主要表現在高端板材生產的過剩上。
歷史表明,在以投資為拉動經濟或者支持經濟增長的主力時段里,螺紋鋼增量占新增粗鋼增量越大,越說明宏觀形勢的惡劣和不景氣。
明確了穩增長與調結構的關系,穩增長還必須是穩投資。客觀上較大的投資空間和調結構的基礎要求決定了投資增長要“穩”。“投資增長近期還不會快速下降。”在賈良群看來:“穩增長措施仍然不斷,短、中和長期相匹配,況且又有環保、淘汰落后等相應配套措施的出臺,加上目前的價格運行到了歷史上降價阻力最大的區域,成本上、技術上和心態上都有支撐,鋼價7、8月份上漲后進行盤整運行,隨后再行適度上漲的可能性仍然較大。”
面對鋼市種種不利因素,如何來救市成了業界關心的話題。
作為以穩增長為基調的國家政策,據分析表明,宏觀政策不是把經濟增長頂上去而是托著讓它以一個合適水平前行。“客觀規律和主觀意識都決定了中國經濟增長會呈現一個“L”型走勢。”賈總判斷說。
那么鋼市與經濟又有著怎樣的關聯?實踐證明,鋼材市場是經濟的同步指標,也有人說是領先指標。經濟加速增長意味著鋼材市場會有大牛市。經濟在某一區間平穩運行,鋼材市場也會相對穩定一些但偏向于疲憊。
大勢之下,鋼材市場振蕩下行,同時礦石、焦炭和焦煤也隨之下行。
“政府希望通過措施使中國經濟在從高速向中高速切換時不要失速,因此從去年5月份開始穩增長力度加大,其意圖不是想把經濟再托回到V型反彈的軌道,而是使其相對平穩。這決定了中國經濟增長后期特征是L型的。鋼材走勢后期也大體符合這一格局。L型底部區域也將正是鋼材市場振蕩運行底部區域。”賈良群如是說。
這與1997年到2002年間的經濟表現在工業領域的通縮上有著驚人的相似,歷史仿佛再一次上演。
當時鋼鐵市場平淡,鋼鐵行業艱難!原因是工業生產過剩。這次實際上也是如此,只不過從終端消費品生產能力過剩轉移到了生產資料生產能力過剩上,解決這個問題,方案雖然是“四個一批”,但因退出成本太高,時間會比較長。在賈良群看來,這實際上是中國經濟將呈現L型增長的基礎性因素。
大格局決定了中國經濟緩慢下行找底線,目前看這個過程仍然沒有結束,并且隨著投資增長的下降,經濟會在較長時間內振蕩找底。因此,鋼材市場大趨勢也會是振蕩找底,鋼材市場熊市的格局并沒有改變。
“中國經濟降速進行結構調整深入人心,鋼鐵產能階段和結構性過剩深入人心,鐵礦石價格長期呈下降趨勢深入人心;依靠投資穩經濟增長所拉動的鋼材需求增長出乎意料,鐵礦石價格趨勢性下降與現階段緊縮平衡加劇出乎意料。”賈良群用“三心二意”來總結當前展露于外的諸多形式。
“三心”是市場下行的動力,“二意”則是市場反彈的能量。在賈良群看來,未來一段時期市場將對前一時期的過錯進行修正。“三心”堅持的時間越長、越徹底、越僵化,市場積蓄的反彈力量會越強,反彈持續的時間會越長。
對于現實,我們“總是相信產能嚴重過剩”……對鋼材需求的快速增長不愿相信,也許現在我們缺少的不僅是鋼鐵市場需求的種種缺失和下滑,同樣缺少著對這個市場反彈的信心,因此,鋼材市場短時期價格的漲幅不足以改變這個市場委靡不振的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