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鋒 陳檸 沈宏斌
?本文系2013 年度浙江省軟科學項目《中資企業海外并購融資法律風險防控體系的現狀分析與戰略轉型》(項目編號2013C35012)階段性成果。
浙江企業海外并購的主要驅動,緣自國內市場飽和、生產要素成本飆升所催生的“天花板”突破理念。據調查所得,浙江參與海外并購中有42.5%的企業成立年限在11年到20年,國內市場被擠占,企業發展出現瓶頸。浙江企業的跨國并購與第五次海外并購“強強聯合”的趨勢不同,企業融資渠道的狹窄以及海外并購意愿的緊迫性致使浙江企業跨國并購多選擇廉價資產,加之浙江企業跨國并購的并購目標企業多處于發達國家的成熟產業,其廉價性于控股者講可謂“燙手山芋”,發達國家成熟的融資體系、經營方式尚無法使之擺脫困境,浙江企業試圖延長其產業鏈的想法面臨窘境。但企業的內生性需求旺盛,加之跨國并購與外貿出口相比具有更強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優化組合的優勢,浙江企業的跨國并購步伐無法阻擋。
在浙商企業的諸多跨國并購案中,吉利汽車收購瑞典沃爾沃轎車公司這一項目曾引發國內外的高度關注。吉利汽車成功收購沃爾沃的關鍵點之一是融資渠道方式較為適當。在整個并購過程中,吉利汽車至少要融資180億人民幣,在吉利汽車的融資渠道上,進行了積極的并購融資創新,即“I—A—I”模式,實現內部資本市場融資、戰略聯盟海外并購融資和金融創新跨國海外并購融資的三者有機結合。其中內部資本市場融資主要包括了吉利汽車股票的溢價款收益、投資設廠所獲得收益;戰略聯盟海外并購融資方式主要包含了國內和國外兩部分,國外通過募集股權基金的方式向高盛資本募集3.3億美金,國內多地設廠的方式取得了當地政府的資金支持,同時國內銀行的貸款支持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金融創新融資渠道體現在將國內外銀行低息貸款、國內外或政府或公司的權益融資以及福特汽車的內部融資結合起來。
吉利汽車選擇歐洲著名的洛希爾金融集團作為咨詢顧問,洛希爾金融集團風險防控方案十分完美,為其設計了一條全身而退的路徑。吉利控股并未以自己作為貸款擔保,而是把并購方沃爾沃的收益作為貸款擔保,同時專門為這一并購項目設立吉利萬源公司作為運作機構,國內政府和銀行的支持為其帶來五年期的低息貸款,并購期限大多集中在3到5年,銀行貸款的期限為其提供足夠的時間完成其并購項目。
浙江企業跨國并購法律風險防控體系的架構理念應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做好市場資源配置“無形之手”與政府調控引導“有形之手”的協調配合。浙江企業跨國并購法律風險防控體系的建構必須依托全社會的力量,政府應發揮領導作用,營造良好的風險防控環境,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應提供智力支持,社會中介機構應發揮信息服務、溝通交流暢通的優勢,與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搭建新型有效的“產學研用”平臺,于平臺之上加強頂層設計和資源系統整合,同時進一步明晰新形勢之下“產學研用”組合之下各主體的職責。
浙江的地方政策支持體系要敢為人先,制定符合浙江地方特色的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要堅持“三個結合”,將融資支持、信息服務、引導行業組織三者結合起來。浙江的民營企業總量龐大,其跨國并購的困境主要體現缺乏政府支持,地方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需于地方立法中明確對民營企業并購提供貸款和技術方面的支持,并逐步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的跨國并購保險制度,盡快建立完善跨國并購保險體系,同時考慮建立跨國并購投資保險基金,為實施跨國并購的民營企業提供信貸擔保支持。
從吉利案例看,跨國并購中企業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法律風險。聘請專業的法律顧問機構進行全程追蹤觀察,作出法律盡職調查報告是防控法律風險的必然選擇。其法律風險的防控包括了法律風險的識別以及規避。通過法律風險的識別,實施實證研究,區別特定法律風險等級,進行區別對待,實現并購前、并購中、并購整合的全程法律風險控制。并購前主要進行兩方面的審慎調查:一是對東道國的法律政策的調查;二是對并購目標企業的調查。并購中,法律風險控制主要集中在合適并購方式的選擇和并購協議條款的安排。并購方式大體可分為股權收購、資產收購和企業合并。這三種并購方式有不同的適用環境,并購目標企業若在發達國家,其證券市場環境比較成熟,證券市場法律規定比較完善和健全,于目標企業的信息披露較為完整和真實,因此選擇股權收購較為合適,可以有效降低跨國并購的法律風險;若并購目標企業在拉美或非洲國家,其法制環境相對不太健全,可選擇資產收購和企業合并。再就是并購協議的簽訂,應保證陳述保證條款、賠償責任、免責條款的完整,這全都仰賴于并購之前的法律盡職調查的完整性和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