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剛
1960年,日本池田內閣推出《國民收入倍增計劃》。該計劃提出在10年內,實現國民經濟規模的實際價值和國民實際收入翻一番,使日本經濟達到歐洲國家的中等發展水平。日本的收入倍增計劃,強調最終目標是為了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和促進充分就業,最大限度謀求經濟的穩定增長。為了確保經濟的穩定增長,日本政府將期間各年的年增長率確定為7.8%,而實際上在推進收入倍增計劃期間,日本年均增長率保持在9.6%左右。
日本成功實現收入倍增,是建立在完善的體系支撐和現實的政策配套基礎上的。體系支撐從生產要素、勞動生產率、物價等角度,保證收入倍增得以順利實施;而政策配套則從結構調整、布局優化、投資改善、消費創造等方面助推收入倍增計劃。
——在體系支撐方面:一是保障要素供給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并舉。日本通過農業現代化帶來的農民群體結構的變化,來保障倍增計劃實施的要素支撐。第二、三產業雇用勞動力的需求缺口,主要通過一產轉移以及非第一產業自主經營轉業彌補填充。期間通過農村土地整治、農業生產設備現代化,促進農民群體結構發生變化,在培育一部分富裕農民的同時,積極引導第二、三產業吸收剩余的勞動力。
二是勞動生產率的綜合提高。倍增計劃實施中,消費需求的上升和勞動成本的上漲,引導企業利用提高資本利用率、改造設備等多種方式減少勞動力的雇用,從而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1960年到1970年,日本三大產業增長率分別為2.8% 、9.0% 和8.2% ,與之相應,就業勞動者增長率則分別為-2.8%、3.5%、2.7%。其結果是不同產業的生產率大致出現相同程度的增長狀況。勞動生產率的綜合提高是推動收入倍增計劃重要的技術支撐。
三是支撐收入倍增計劃的新型物價體系的構建。保證物價的相對穩定,防止通脹的形成,是確保按實際價格計算的經濟規模、居民收入倍增不可欠缺的條件。日本政府重視優化公共資源配置,促進分配和流通合理化、效率化,調整進出口結構以促進消費者物價的下降,保證整體物價水平的平穩。
日本成功實現收入倍增,是建立在完善的體系支撐和現實的政策配套基礎上的
——在政策配套方面:一是調整產業結構,形成新產業秩序。日本在推進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中,及時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10年間三產結構進一步優化,特別是第三產業比重從1960年的46.6% 上升到54.1% 。與之對應的是城鎮化率的提高和出口依存度的下降。此外,由于中小企業生產方式的落后和技術革新帶來的生產結構與消費結構的劇變,日本充分重視新產業秩序的形成。
二是優化產業布局,消除地區差距。日本在優化產業布局中重視企業經濟合理性,縮小收入差別、地區差距,并且盡量避免城市規模的急劇擴大。政府的角色定位就是努力避免因自由放任導致城市規模過大、地區之間收入差距更顯著等問題的出現。在計劃實施中,注意結合農業政策、中小企業對策、社會保障政策等,推動有效投資、重點投資,促進產業布局的合理優化。
三是改善投資結構,重點循序進行。日本注重投資的功能定位,重視投資的優化與產業布局政策的密切銜接。包括充分利用先行投資、應急投資的職能定位,分階段有序推進。如在收入倍增計劃前半期,重點擴大針對道路、橋梁、港灣、用水、工人住宅的基礎投資建設。在收入倍增計劃的后半期,注重調整投資方向,重點是強化保障民生的投資,以及相應地增加應急性的投資。與此同時,后半期投資方向重點是在日本北海道、里日本、東北沿海諸縣等相對落后地區打造大規模的新工業地帶。
四是以創造有效需求助推收入倍增。日本在推進收入倍增計劃時,重視在收入增加的過程中消除收入差距,重點是擴大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特別是強調擴大現代雇用勞動力,培育工薪階層、中產階級,保證消費的穩定性和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