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曉娟
2012年,面對國際環境嚴峻復雜和國內經濟調整下行壓力加大的雙重挑戰,沿海主要省市按照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認真落實各項宏觀調控政策,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經濟總體呈現穩中有進的態勢,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總量規模持續擴大,但增速明顯趨緩。從總量看,江蘇和山東均突破5萬億元大關,上海跨入2萬億元區間。從人均水平看,江蘇和浙江人均G D P 突破1萬美元,成為我國首批從發展中狀態進入發達狀態標線的省份,沿海省市繼續領跑全國。從增速看,粵蘇魯滬浙G D P 增速分別同比下降1.8、0.9、1.1、0.7和1個百分點,全年經濟增長呈現前低后回升的發展態勢。
二是需求結構逐漸優化,自主增長動力持續增強。投資方面,粵蘇魯滬浙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15.5%、20.2%、20.5%、3.7%、21.4%,在外需持續低迷的大環境下,投資對經濟的相對平穩運行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民間投資活力有所增強,粵蘇魯浙民間投資占投資比重分別為53.5% 、67.2% 、80% 、61.9% 。消費方面,粵蘇魯滬浙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相對平穩,分別同比增長12% 、15% 、15% 、9%和13.5%,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得到進一步體現。
三是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經濟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粵蘇魯滬浙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同比提高1、1.1、1.7、2、1.3個百分點,服務業對經濟平穩增長的貢獻進一步增強。浙江扣除房地產投資的第三產業投資增長31.7% ,比投資增速快10.3個百分點。工業快速優化提升。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4.5 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為37% ,同比提高1.4個百分點;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比增長9.2%,快于工業增速2.1個百分點。海洋產業加快培育。廣東啟動建設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海洋生產總值預計達1.1萬億元,增長17.3% ;山東海洋經濟產值達到9000億元以上,占全國海洋經濟比重18% 左右;浙江加快推進海洋經濟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建設,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6%。
過去一年,沿海省市經濟增速明顯趨緩,但自主增長動力持續增強;不可忽視的是,沿海省市經濟持續上行依然存在較大阻力
不可忽視的是,下階段沿海省市經濟持續上行存在較大阻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需求不足。由于國際經濟持續低迷、國際貿易爭端有所增多,出口市場需求難以提振,同時我國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處于長期上漲通道,也導致出口產品競爭力下降,沿海省市的“出口紅利”正在迅速削弱。另一方面是實體經濟運行困難突出。面對需求下降和成本高漲雙面夾擊,企業的利潤被進一步擠壓,實體經濟特別是部分競爭力不強的中小企業生存發展面臨較大困難。
沿海省市要實現經濟相對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大力擴大內需,切實解決企業發展面臨的困難。一是抓住重點擴投資。相對于中西部省份,沿海省市城鎮化率較高、產業升級正處于“騰籠換鳥”階段,擴大投資要找準調結構和穩增長的平衡點,不能盲目擴大規模,而要注重效益投資,積極尋找擴大有效投資與產業升級的結合點,以政府投資作為產業升級的“引路人”,通過調整資源和要素的投向引導產業升級。二是培育熱點促消費。抓住沿海省市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在消費上更加注重生活品質、綠色低碳、精神享受的有利條件,著力培養新的消費增長點,加快發展老年服務、病人看護、家政服務等關系到居民生活品質的生活性服務業,大力引導和促進旅游、教育培訓、體育健身、文化創意、出版、影視、網絡動漫等有關精神消費產業加快發展。三是破解難點穩出口。促進出口企業把業務拓展到研發、設計等環節,鼓勵企業自主品牌建設,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優勢,穩住老市場,搶占新市場,推動外貿轉型升級。四是找準切入點幫企業。對有轉型升級意愿、有發展前景的企業,在自主創新、品牌創建、市場開拓、產業鏈延伸、整合重組等方面給予引導和支持,幫助企業轉型發展,有效提升企業競爭力,對勞動力價格敏感度高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引導企業把生產區向中西部轉移,有效降低企業綜合運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