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勇軍
(作者為溫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要著眼于擴大有效投資、大投入大建設、壯大實體經濟、拓展發展空間、惠民生促和諧……全力抓好發展改革工作
2013年,溫州市主要預期目標為:G D P 增長8%左右,爭取達到全省平均水平;全社會投資突破3000億元,力爭達到3350億元,其中限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以上,力爭增長30%以上;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進出口增長5.5%,其中出口增長6%;地方財政收入增長8%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9%和10%。根據這一目標要求,2013年溫州市發展改革工作要重點抓好以下十個方面:
一要強化資金保障。充分利用好民間投資國家“新36條”42項實施細則和溫州市委市政府《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全方位鼓勵民間投資。深入實施“千億融資”計劃,建立健全銀項合作機制,加快企業債券發行,探索實施B T、B O T 等模式,繼續實施溫商回歸工程,確保今年政府項目融資達到1000億元。
二要強化土地保障。繼續開展“轉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盡”土地項目清理專項行動,推進低丘緩坡土地開發利用和工業用地出讓、市場主體培育、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確保項目建設用地需求。
三要強化政策保障。進一步增強實體經濟發展“1+19”、服務業發展“1+17”和金融改革“1+8”等政策驅動效應,充分利用好百余項“扶工興貿”舉措,著力提高投資效能。
四要強化投資考核。進一步完善投資考核辦法。充分發揮“考績法”和“績擢法”作用,實行干部任用與抓投資、抓引資等相捆綁,全面建立壓力傳遞機制。
2013年,溫州市計劃建設279個重點項目,確保完成投資540億元,力爭列入省重點建設項目年度投資增速超30%,著力構建交通、水利、能源、城建、信息五大網絡。交通方面,重點加快軌道交通S 1線、金溫鐵路擴能、永強機場飛行區改擴建等工程建設,全力推進市域鐵路S 2線一期、永強機場第三條跑道、西部綜合交通樞紐等項目前期。圍墾方面,加快甌飛一期圍墾、珊溪水利樞紐水源保護等工程建設,全力推進永嘉南岸水庫、淺灘二期圍墾等項目前期。能源方面,加快華潤蒼南電廠、中石化溫州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溫州市天然氣輸配等工程建設,全力推進溫州灣潮汐能電站、蒼南核電、溫州皮革鞋料市場“金太陽”工程等項目前期。城建方面,加快溫州新火車站配套道路二期、甌江口新區市政道路網、溫瑞大道等工程建設,全力推進七都大橋北汊橋、甌海大道三期(瞿溪環島—澤雅)、金海園區(天成)市政河道等項目前期。信息方面,加快溫州電信光網城市、溫州移動4G 無線城市智慧溫州、溫州聯通綜合寬帶提速等項目建設。
一是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抓緊出臺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1+X”政策文件,重點支持產業基地、公共平臺等建設。推進傳統產業轉型,積極培育低碳新興產業,探索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爭取列入國家級電動汽車試點城市。著力抓好汽摩配、電氣、鞋服、泵閥4個省級現代產業集群示范區。
二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督促落實加快服務業發展“1+17”政策文件,重點打造一批物流、商貿、旅游、總部經濟、金融服務等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加快推進龍灣城市綜合體二期、現代農貿城一期、現代冷鏈物流中心等一批續建、在建和前期項目建設。確保今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速高于G D P 增速,占比繼續保持全省領先。
三是大力發展都市農業。加快出臺并實施《溫州市西部產業帶發展規劃》,切實制定新一輪山區經濟發展實施規劃。深化推進農業“兩區”建設,推動農業優化升級。
2013年,溫州將確保海洋經濟生產總值增速比G D P 高2個百分點以上,海西對臺工作力求取得重大突破。編制實施海洋經濟發展重大建設項目年度計劃。加快推進洞頭海島綜合開發與保護試驗區建設、溫州保稅物流中心(B 型)、浙臺(蒼南)經貿合作區、樂清海峽兩岸經濟合作試驗區建設。加快培育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海洋醫藥與生物制品、海洋清潔能源、港航物流服務業等海洋新興產業。加快推進狀元岙港口物流園區、半島物流園區等物流基地建設。爭取把蒼南臺灣農民創業園打造為浙江融入海西先行先試的橋頭堡。加快推進一批重大海洋項目建設。
以“六城聯創”為載體,全力抓好文教衛等社會事業發展。教育方面,加快推進溫州肯恩大學、華僑大學、浙江安防職業技術學院、體育與藝術職業技術學院等建設。衛生方面,加快推進溫州附二醫瑤溪醫院、溫州人民醫院婁橋新院、溫州醫學院口腔醫院、市六醫等建設。體育方面,加快推進全市登山健身步道、奧體中心主體育場建設。文化方面,加快推進溫州廣電文化創意園、溫州文化創意博覽城、溫州文化藝術大樓等建設,全力推進溫州奧體中心、溫州體育中心改造等項目前期。
圍繞發展低碳產業、探索金融創新、優化能源結構、強化建筑節能、發展綠色交通、增加城市碳匯、提升科技支撐、倡導低碳生活等,編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及制定指標分解和考核體系、重點低碳產業示范區實施方案、綠色低碳建筑示范區方案,出臺低碳產業空間布局規劃和低碳城市重點項目行動計劃,開展全市低碳示范社區和低碳示范小鎮試點,爭創全國低碳示范城市。力爭到2015年,單位G D 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9.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2.5%;全市森林蓄積量達到28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62%,森林年固碳能力200萬噸。
在統籌抓好文化、教育、衛生等面上改革外,牽頭抓好五方面的改革:一是深化海洋經濟機制創新。探索建立開放、競爭、協作的海洋科技發展模式,健全海洋技術中介服務體系。
二是進一步理順中心鎮、功能區管理體制。加快建設中心鎮便民服務、就業保障、應急維穩、公共資源交易、土地儲備等五大公共服務平臺,著力增強事權承接能力和服務水平。
三是繼續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積極引入商業保險機構參與城鄉居民醫保制度建設。
四是加快推進中介機構改革。重點清理規范涉及工程項目的中介機構,對市場化程度較高的生產經營類事業性質中介機構,進行轉企改革。
五是加強政策性農業保險推廣工作。適時推廣政策性農業保險巨災超賠保障機制,進一步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范圍,開展特色農業保險品種試點。
圍繞爭創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全面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司法公信等四大領域建設。抓緊出臺市場獎懲、行政獎懲、司法獎懲、輿論獎懲等相關政策,深化推進11家首批單位試點,加快建立信用獎懲機制。積極拓展信用評級市場,引進和扶持種類齊全、功能互補、依法經營、有市場公信力的信用服務機構群體,促使信用服務行業健康發展。加快企業信用信息交換平臺和個人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加強征信平臺資源共享。
進一步完善價格調控機制,加大糧、油、肉、蛋、禽、菜等商品價格監測力度,建立健全多行業、寬領域的價格監測網絡體系。深化推進價格改革,穩妥做好資源性產品價格疏導工作,清理整頓涉及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各種收費。著力解決熱點價格問題,加強教育、醫藥、房地產、電信等民生價格的監管,整治物業、停車、殯葬等收費秩序;加強涉農價格和收費管理,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熱點、難點、焦點問題,深入開展重大課題和規劃前期研究,爭取更多研究課題、規劃成果成為市委、市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圍繞擴大有效投資,探索“大前期”工作機制,進一步加強重大項目前期研究,確保20個項目列入國批、省批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