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葉
建設生態文明的制度體系
文/張葉
制度是人們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具有導向性、約束性、強制性的特點。制度包括了法律、法規、條例、標準等。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制定和執行有利于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綠色制度。
近些年,國家和省市制定了不少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條例、標準及相關政策等,對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從實際考察,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制度體系還不夠完善,還沒有涉及到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二是制度剛性不足,以至于不能產生更好的效果。當執行不力、不到位時,無力甚至無法對相關責任主體進行追責。三是制度執行不力。人情大于法治,使規章制度成為一種擺設。四是標準不健全,標準過低。與國際先進水平比較,我國生產標準檢測項目偏少,指標偏低。這不僅與技術有關,也與標準設計有關,更多考慮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而忽視對環境保護的影響。
基于上述問題,應從加強制度建設著手,發揮制度應有的作用。首先,制度要有威懾力,令人敬畏。新加坡以法律嚴厲而聞名,新加坡的法律之嚴看似不近人情,但也正因如此,才使新加坡成為環境優美、犯罪率低的國家。相比之下,我國環境違法成本低,以至于環境違法行為層出不窮。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對環境污染罪作出了新的司法解釋,大幅提高了對環境污染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當然,制定具有威懾力的制度僅是一種手段,目的在于警示人們必須遵守相關制度,如果違法則要付出高昂代價。
其次,制度要健全。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全社會的方方面面,相應的制度建設也要涵蓋各個方面。就經濟建設而言,制度建設要涵蓋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而后三個環節更應引起重視。比如在分配環節,對經濟欠發達的生態脆弱地區轉移支付,有利于保障生態脆弱地區的生態平衡,而這實質上是對生態效益生產者的補償;對于綠色企業的財政補貼,有利于綠色產業的發展;對低收入群體的補助,有利于提高低收入者的購買力,促進綠色消費品的需求等。基于這種理念,就可考慮在財政資金中作特定安排。
再次,要形成制度執行監督機制。無論是個人、法人組織、社團組織還是政府部門都應無例外地執行制度規章。要在政府與政府、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個人、政府與社團、企業與個人、企業與企業、個人與個人、社團與企業之間形成相互監督的機制。比如,對于企業環境違法行為,其他行為主體可以向公安機關、環保執法部門或新聞媒體舉報和反映;若政府職能部門不作為或亂作為,則可以向政府監察部門、黨委紀委或上級職能部門舉報,等等;而環保執法部門和有關職能部門也可通過明察暗訪和借助新聞媒體,發現和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在這樣的相互監督機制下,誰在違法、誰不作為或亂作為,都將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無處藏身。
浙江是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有關權威機構評估表明,浙江生態環境狀況在全國處于較好水平。但是,浙江生態環境狀況發展趨勢不容樂觀,局部環境污染事件比較突出。重要的原因同樣在于,制度缺失及監督執行不力。為此,要在國家法律法規政策等制度框架下,在地方政府權限范圍內,加強具有浙江特點的綠色制度體系建設:一是建立綠色財政投入機制。包括設立以財政資金為主,吸收社會其它資金的環保基金,用于支持企業清潔生產、循環生產,獎勵對環境保護做出特別貢獻的個人、企業、社會組織等;在省自然科學基金中,列專項用于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利用的技術研究項目;設立以財政資金為主的生態扶貧基金,用于生態脆弱地區的生態保護和有關的移民安置。二是建立高標準的生產標準體系。著手清理現有的地方標準,凡低于國家標準的地方標準,即刻廢止;沒有國家標準的產品生產應及時借鑒國際標準制定地方標準。生產或銷售不合標準的產品,以生產或銷售假冒偽劣產品論處。三是建立綠色管理與監督機制。確定管理人員、執法人員的環保責任制,設立領導人引咎辭職制。
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制定和執行有利于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綠色制度。
而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全社會的方方面面,相應的制度建設也要涵蓋各個方面
(供稿: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