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一新
推進趕超發展的“十大舉措”
文/陳一新
溫州發展面臨著諸多的新困難、新問題、新挑戰。推進溫州趕超發展、再創輝煌,是全市上下的首要任務和目標追求。要全面實施“十大舉措”,努力打好趕超發展“組合拳”
改革開放以來,溫州人民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溫州模式”,探索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路。面對國內外宏觀發展形勢的深刻變化,溫州當前發展面臨著諸多的新困難、新問題、新挑戰。堅定信心、克難攻堅、凝心聚力,推進溫州趕超發展、再創輝煌,是全市上下的首要任務和目標追求。我們一定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實施“八八戰略”,按照干好“一三五”、實現“四翻番”的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省委對溫州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全面實施“十大舉措”,努力打好趕超發展“組合拳”。
把推動實體經濟回歸作為抵御金融風險、推動溫州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治本之策。當務之急是抓好“雙十條”措施的落實,著力化解互保聯保風險,依法打擊惡意逃廢債務行為,確保經濟金融平穩運行。積極落實國務院關于暫免征收部分小微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的政策,切實減輕小微企業稅費負擔。
把推動“溫商回歸”作為振興實體經濟的最大要素來抓,著力把“溫州人經濟”轉化為溫州經濟。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一號工程”來抓,按照“三招一優”的要求,完善招商引資工作指導意見,引進一批好項目大項目,力爭完成年度400億元的引資任務。把溫商回歸投資的規模和質量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考核內容,形成鮮明的導向。堅持本地溫商與在外溫商一視同仁、并重發展、合力發展,形成內外互動格局。
把工業投資、技改投資作為擴大有效投資的主攻方向。堅持投資速度、結構、效益相統一,確保實現年度投資3000億元、增長30%的目標,確保限上工業投資占限上投資比重、限上技改投資占限上工業投資比重明顯提高。對接全省擴大有效投資考核,促進投資結構整體優化。
把建好省級產業集聚區作為引進大項目、發展大企業、培育大產業、推動傳統產業群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的重大戰略舉措。推進省級甌江口產業集聚區、國家級開發區、高新區、大學科技園和省級工業園區的整合提升,尤其要深化政策研究,促進各類產業平臺優惠政策的疊加享受。
把建設小微企業園擺上戰略位置,作為老百姓創業致富的孵化器,作為小微企業創新發展的孵化器,助推小微企業轉型升級。抓緊小微企業園落地建設,完善園區服務設施配套,嚴把產業準入門檻,重視發展基礎產業,促進產業鏈補鏈和服務鏈配套。
加快推進海涂圍墾。按照“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要求,堅持保護生態與合理開發利用相統一,加快飛鰲一期、丁山三期、大漁灣一期等項目前期工作。扎實推進甌飛一期工程建設,加快推進淺灘二期、龍灣二期、平陽西灣北片等一批圍墾在建項目,把圍墾造地列入目標考核,確保完成年度圍墾任務。堅持圍墾造地、規劃設計、基礎建設、招商引資、項目落地“五項并聯”,實行綜合開發、統籌利用,打造一批科學圍墾開發樣板工程。
全力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主動爭取國土資源部的支持,力爭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工作方案早日獲批。完善低效用地再開發實施計劃和政策體系,謀劃好近期可實施的項目。堅持土地利用與項目建設相結合,提高土地利用強度和效率。
以治水為突破口,打造“美麗浙南水鄉”。拿出重整河山的信心與氣魄,以“治源控污、截污納管,引水入城、清淤疏浚,建庫保源、筑壩蓄淡,活水入園、人水和諧”為抓手,加快打造“江河相連、湖庫相通、山水相融、城水相依、人水相親”的“美麗浙南水鄉”。
以“三改一拆”為突破口,實現改善環境與保護現實生產力互利雙贏。堅持“三改一拆”方向不變、政策不松、力度不減,全面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以城市總體規劃修編修改為契機,完善大都市區規劃。按照“突破行政區劃界限,但不作行政區劃調整,不打破現有行政區利益格局”的思路,深化和完善大都市區空間布局,更多地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共同構建大都市的中心城市,形成區域經濟發展的緊密體和功能互補的共同體,不斷鞏固和提升溫州作為全省第三大都市區的地位。
以亮點區塊建設為重點,努力把中心城市打造成為“靚麗山水智城”。突出濱江商務區、城市中央綠軸、溫州生態園、甌洞一體化新區、空港新區、龍灣中心區、甌海中心區、三江口片區、開發區濱海新城等重點區塊建設,著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和形象。
以建設美麗鄉村為抓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規劃全域化、全域景觀化、景觀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產業現代化”的要求,因地制宜搞好美麗鄉村規劃建設。加大“雙清”行動、“四邊三化”工作力度,強化環境綜合整治,科學推進農房改造集聚,打造一批美麗鄉村精品,由點成線及面,全面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
以加快欠發達地區發展為途徑,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開辟山海協作新路,研究在省級產業集聚區設立文成、泰順“工業飛地”的方案和政策,完善生態補償長效機制。
把金融綜合改革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首要任務,積極穩妥推進各項改革。溫州金融綜合改革,最核心的問題是解決民間資金投資難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最直接有效的途徑是創新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符合溫州實際、富有效率的地方金融組織體系。
把實施對臺開放戰略作為新一輪擴大對外開放的主攻方向,形成東引臺資的強大優勢。切實增強做好對臺工作的政治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努力把溫州打造成為對臺工作的重要城市、兩岸合作交流的示范高地。
構建創新平臺,打造區域創新體系。發揮政府在公共創新平臺建設中的主導作用,以國家級經開區、高新區、大學科技園等為載體,加快建設一批省級高新園、創新基地和農業高科技園區,引進大院名?;蚩蒲袡C構共建創新載體。加大政策引導力度,深化產學研合作,支持有實力的企業申報建設省級研究院,鼓勵企業建設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檢測中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規范發展科技市場,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鼓勵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助推科技與文化結合,大力培育高新科技文化產業。
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發揮人才的創新主力作用。提升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配套水平,強化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促進人才戰略性集聚。
以實施民生工程為抓手,著力解決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繼續抓好“十方面實事”,尤其要加大交通治堵、安置提速、食品安全、困難群眾增收等工作力度,解決熱點難點問題,確保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加快社會事業發展,著力提升發展學前和基礎教育、醫療衛生、文化服務、體育事業和產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做好人口計生工作,努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以加強社會管理創新為抓手,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堅持“一手拿經濟報表、一手拿平安報表”,認真落實維穩第一責任。深化“平安溫州”創建,確保實現省級平安大市“五連創”目標。完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強化重大不穩定問題排摸化解。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綜合防控體系,提升群眾安全感。
加強對外宣傳工作,提高溫州的美譽度。按照做大正面、把握渠道、健全體制、強化保障的要求,全面加強外宣工作。完善新聞發布制度,定期舉行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選題對接會,組織多部門聯合發布,掌握輿論主導權。
加強網絡輿論引導監管,營造真實理性健康的網絡輿論環境。貫徹中央關于加強網絡輿論引導管理工作的要求,以堅守“七條底線”為準則,加強政務微博建設,及時分析研判輿情,加強對“版主”的教育引導,完善網絡輿情導控平臺,建立重大輿情抄告和處置反饋機制,凈化輿論環境、凝聚正能量。
完善目標責任考核機制。按照“與上級部署考核銜接、緊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克服薄弱環節、體現溫州工作特色”的要求,調整完善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建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排序通報制度,加大督查力度,促進工作落實。
建立群眾評議機制。組織開展“萬人評議機關中層和基層站所”活動,把監督權、評判權交給群眾、交給企業,通過有效方式,對基層站所和擁有審批權的機關處室進行評議。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切實解決機關和基層的效能問題,以硬措施改善發展軟環境。
(作者為中共溫州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