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應瑛 武鋒
德國“T-CITY”建設及啟示
文/應瑛 武鋒
“T-CITY”建設的經驗表明,智慧城市建設不能過多地依賴于政府,還需凝聚企業、公眾等社會力量;要把公眾體驗和群眾滿足作為檢驗智慧城市建設成敗的關鍵;通過集中力量、整合資源,建設高水平、示范性試點,這是探索智慧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
作為德國智慧城市建設的典型,2006年德國電信在全國范圍啟動了T-CITY競賽,腓德列斯哈芬市(Friedrichshafen)經過兩輪激烈的角逐,最終從52個參賽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德國電信智慧城市“T-CITY”項目的首個示范合作者。
T-CITY項目的建設期為2007-2012年。在此期間,德國電信和腓德列斯哈芬市在醫療、教育、節能等多個領域啟動了超過40個建設項目。其中,以下6個項目較具代表性:
遠程診療。“遠程診療”是一個針對慢性心臟病患者的遠程監控的項目。通過利用互聯網、手機等ICT手段,患者可以定期將血壓、體重等監控數據從居住地傳到醫院的遠程醫療中心。通過該項目,患者可以在免出行的情況下,實時監控自身健康狀況,提早確定潛在風險,及時得到醫生的建議和意見。
腫瘤會診。“腫瘤會診”項目是為了改善癌癥患者治療方案而啟動的。通過該項目,腓德列斯哈芬市醫院與一家擁有聯合認證的乳腺中心擴展了合作,參與會診的醫生通過圖片數字交換、視頻會議等方式,共享相關信息和經驗,進行遠程協商和合作,最終提出合理的治療方案。
獨立生活。“獨立生活”項目是為了應對日益來臨的老齡化社會而啟動的。該項目的服務對象是當地行動受限的居民,目標是提升上述居民的自我服務能力。通過安裝一種特殊裝置,行動不便者可以更輕松地使用一些服務,比如藥品、食品等商品的配送及看護,使行動不便者可以變得相對獨立。
EDUNEX。EDUNEX是腓德列斯哈芬市為當地學校搭建的一個基于網絡的教育平臺。該平臺為學生及老師之間提供了互動的載體和工具,大大增加了時空上交流的靈活性,尤其是遠程交流的實現,使外語教學也成為一種可能。
在線幼兒園。“在線幼兒園”是基于互聯網的一個項目,旨在幫助家長和幼兒園加強聯系。從2009年末開始,已有37家幼兒園聯入該系統。通過該渠道,家長可以收集不同幼兒園的信息,并在此基礎上選擇幼兒園。這不僅為家長提供了注冊幼兒園的便利,同時有利于幼兒園加強管理,更快、更輕松地組織生源和安排工作。
智能儀表。“智能儀表”項目啟動于2008年,其目標是為了幫助居民節約能源。最初,腓德列斯哈芬市整個城區的大約350個志愿者家庭安裝了智能儀表,到2011年,市內奧伯霍夫(Oberhof)和威德漢格(Windhag)兩個區的所有家庭全部安裝了這種新型智能儀表。安裝智能儀表后,消費者可以通過互聯網監控家庭的能源消費,根據監控信息改變家庭能源消費習慣,從而更有效地實現能源節約。
一是全民動員,形成合力。以腓德列斯哈芬市為代表的德國城市一般會選擇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注重公私部門的合作。“T-CITY”項目除德國電信投資開發外,還集合了阿爾卡特集團、三星集團、德國城鎮發展協會、波恩大學等企業和組織。同時,注重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開展宣傳和溝通,讓更多的居民參與智慧城市建設項目。據伯恩大學2012年一項針對居民的調查顯示,有86%的受訪居民和83%的中小型企業聽說過“T-city”項目。反觀國內,在很多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設中,政府往往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智慧城市建設項目過多地依賴于政府投資,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難以發揮,無法激發或凝聚企業、公眾等社會力量,導致智慧城市建設的持續深化動力不足。因此,充分調動政府、企業和公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支持和鼓勵其參與智慧城市建設勢在必行。
二是以人為本,民生導向。相比國內對“智慧城市”的追逐和熱捧,德國對“智慧城市”的認識普遍比較理性、務實。在德國人看來,所謂的“智慧城市”,與之前出現的“電子城市”、“無線城市”、“數字城市”、“信息化城市”、“智能城市”等概念除了在稱謂上略有不同之外,其余方面并無多少區別:其手段都是整合城市各類資源,構建智能化城市基礎設施,深化重點領域的智慧化應用;其目的都是為公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社會服務,實現更為科學、智能的城市管理。以“T-city”項目為例,在策劃時,德國電信和腓德列斯哈芬市做了大量仔細認真的前期調研,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切實需求;在實施前,選擇志愿者進行實際體驗,根據志愿者的意見和建議對項目方案進行修改完善并在更大范圍進行推廣;在后期,注重開展績效評價。據波恩大學的調查表明,有36%的受訪居民認為該項目提高了生活質量,尤其在使用過項目的人中,認同比例提高到45%;同樣有53%的受訪企業認為該項目提高了企業競爭力,26%的企業認為該項目對企業自身帶來了好處。反觀國內,很多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設缺乏對公眾真實需求的判斷,不以公眾體驗和群眾滿足作為檢驗智慧城市建設成敗的關鍵,擺花架子、搞大忽悠,重形式不重內容,重虛功不重實績,最終難免淪落為地方政府追求時髦、盲目跟風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
三是試點先行,注重軟環境。一是重視領域選擇,“T-CITY”項目盡管屬于舊城改造中的融合型項目,但其重點突破的領域相對集中,主要圍繞醫療、教育、節能等展開,這些領域與當地居民的關注點和當地政府社會管理的熱點難點高度重合。二是重視由點及面,腓德列斯哈芬市是德國南部的一個小鎮,占地69.92平方千米,擁有人口5.8萬。在一個相對小的區域范圍內先行先試,可以充分整合領導者的能力和經驗、網絡基礎條件、市場主體素質等方面的有利因素,有序推動智慧城市建設。三是注重環境營造,德國在建設智慧城市的過程中,并未過多使用甚至幾乎沒有使用國人熟知的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信息技術。他們認為,一個地區居民的IT素質、城市創新能力、人才吸引力等軟件的提升比在硬件上投入更為重要,在規劃時就將培育創新人才、培養居民的IT使用習慣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內容。反觀國內,據不完全統計,已有95%的副省級以上城市、76%的地級以上城市,總計約230多個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計劃投資規模近萬億元。部分地方或主管部門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時,對于購置先進設備、系統軟件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一味注重將“行頭”武裝到“現代化”水平,在整體規劃方面卻缺乏有效統籌,在要素資源和能力支撐方面缺乏強有力的保障。改變智慧城市建設“一窩蜂”,通過集中力量、整合資源,建設高水平、示范性試點,探索智慧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已成為當務之急。
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處/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