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玉宇
“絲綢之路”:傳統制造行業轉型升級的樣本
——浙江絲綢之路集團創新發展之經驗
文/洪玉宇
浙江絲綢之路集團致力創業創新,加快轉型升級,用十年時間將困難重重的改制重組企業,打造成為國內絲綢制造行業的龍頭企業,其做法和經驗對傳統制造行業轉型升級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絲綢行業作為浙江省歷史最為悠久、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傳統行業,近幾年遇到了包括蠶繭原料質量下降、工藝裝備陳舊、品牌建設滯后、專業人才不足、公共服務缺乏以及外需市場疲軟等諸多困難,加上人工成本、蠶繭價格不斷上漲,企業生產經營艱難。面對這一困境,浙江絲綢之路集團致力創業創新,加快轉型升級,通過加大技改投入、培育自主品牌、加強產品研發、轉移低端環節等措施,用十年時間將困難重重的改制重組企業,打造成為國內絲綢制造行業的龍頭企業,其做法和經驗對傳統制造行業轉型升級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抓技術創新,全面提升產品技術含量。絲綢之路集團成立之初,面對設備陳舊、技術落后、工藝低下等諸多難題,敢于破難創新,堅持把增強技術研發能力和科技創新作為主攻方向,逐步把老設備、老技術、老工藝改造為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全面推行無梭化生產和數碼織造技術,徹底改變了傳統絲綢行業的勞動強度大、環境差、生產率低、收入不高的局面。2005至2008年,集團對浙絲二廠的6組繅絲設備實行自動繅絲機改造,減少了近1/3的用工,減少原料消耗達4%,產品等級從原來的5A級提升到8A級,出口生絲成為國際頂級品牌“愛馬仕”的首選供應商,產品附加值提高18%。同時,對繅絲廢水處理系統進行技術改造,實現了繅絲廢水的循環利用,年節水50萬噸,節約原煤500噸,減排COD約40噸。2008至2011年,先后投入1億多元,引進了40多臺組(套)國際最先進的織造設備,并與浙江大學聯手實施“絲綢數碼織造技術產業化”項目,搶占國內數碼織造技術的領先地位。目前,又正在實施“智能繅絲與數碼織造技術改造項目”。
抓品牌營銷,全力拉長延伸產業鏈。浙江絲綢之路集團最初是以出口生絲和從事貼牌加工為主,走的是“為他人做嫁衣、為國外品牌做苦力”的路子,長期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環節。對此,近年來該集團建立了研發、制造、品牌、營銷四大中心,從制造加工向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等高端環節延伸,促進企業向深加工、精加工和高端化、品牌化轉變。一方面,傾力發展自主品牌。將原湖州華綾服裝廠整體轉型為家紡公司,悉心培育“歡莎”家紡品牌,專注開發高檔家紡面料和高檔家紡成品。2009年至今,“歡莎”家紡已強勢入駐北京燕莎、北京翠微、上海八佰伴、杭州大廈、南京金鷹、武漢國廣等國內頂級商場,并頻頻在國內外大型行業展會亮相,“歡紗”家紡品牌影響力逐步顯現。另一方面,大力構建營銷網絡。堅持走“名牌進名店”的營銷路線,在湖州南街打造了“歡莎”家紡旗艦形象店,在全國20多個大型城市頂級商場開設品牌專柜,同時創新商業營銷模式,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努力建立國內國外、網上網下完整的營銷渠道,拓展國內外絲綢消費市場。
抓研發設計,著力提高產品競爭力。2009年,絲綢之路集團花巨資收購了浙江易紡數碼紡織公司,短時間內研發擁有幾十項尖端專利技術,使集團數碼織造研發能力處于國內領先水平。近年來,集團及下屬企業通過與院校合作研發,共獲得專利授權65項,其中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21項、外觀設計專利41項。永昌絲綢公司加強研發團隊建設,研發出真絲面料新產品216個。同時,絲綢之路集團還積極弘揚絲綢文化,并大力發展“文化絲綢”,從設計、材料、工藝、包裝以及營銷等環節,將文化創意元素融入絲綢產品中,先后開發了絲綢織錦、真絲出版物、絲綢工藝品和創意絲綢服飾等品種。積極推進絲綢服裝表演、絲綢工業旅游和以絲綢之路題材為內容的影視制作和歌舞表演,以弘揚絲綢文化,推廣企業品牌,提高絲綢產品附加值。
抓“騰籠換鳥”,著力轉移低端制造環節。近幾年,隨著國家“東桑西移”戰略實施,中西部省份桑園面積迅速擴張,廣西省桑園面積已占全國1/5,而東部地區繭絲生產快速萎縮,浙江、江蘇等省桑園面積和蠶繭產量均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縮減,制絲企業也大量關閉。在這一背景下,浙江絲綢之路集團積極在全國布局產業發展,把絲綢制造的前道工序轉移到原料和勞動力都比較豐富的中西部地區,把附加值高的后道工序留在本地發展。2007年和2010年,先后在廣西來賓、四川廣安和涼山建立繭絲產業基地,逐步把傳統制造業低端環節向外轉移,形成“兩頭在內、中間在外”的產業格局,推動企業從生產加工向擁有種養殖、研發設計、加工生產、品牌營銷等完整產業鏈的轉變。
浙江經濟一直以傳統產業為基礎和特色,傳統產業占工業的比重在75%左右,企業數量達到82%。近年來,隨著資源環境約束的凸顯、各種要素成本的上升、外需的下滑,傳統制造業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加快轉型升級更加迫切。浙江絲綢之路集團的實踐,對浙江省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浙江很多企業長期滿足于做低端產品或仿制產品,處于“有訂單就加緊做,沒有訂單就歇著”狀態,一旦遭遇大的市場風波,就會陷入困境。雖然傳統制造業不可避免地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問題,但傳統制造不等于低端制造,更不等于“夕陽”制造,發展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并不意味著放棄發展傳統產業。浙江絲綢之路集團的實踐表明,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之間沒有天然的鴻溝,只要不斷加快傳統制造業的技術創新,加大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新裝備、新材料的采用和推廣力度,加快自動化、智能化的應用,推動傳統制造業不斷提升技術內涵和產業發展能級,傳統產業同樣可以改造成為高新技術產業。因此,要積極推進“機器換人”,鼓勵企業引進先進技術裝備,加強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和擁有核心關鍵技術,實施工業生產數字化和自動化,應用高技術改造傳統產品,促進傳統制造業提高質量、節約資源、增進效益,提升市場競爭力。
加快培育自主品牌。浙江傳統的工業產品,多數存在著“有產品無品牌、有品牌無知名度”的狀況,有的企業則長期滿足于貼牌加工,使得浙江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常常處于劣勢。我們在調研中了解到,一條同樣規格的真絲方巾,愛馬仕、雅格獅丹等國際名牌的單品售價從1500元到6000元人民幣不等,國內知名品牌凱喜雅的價格為600元人民幣,而一些不知名品牌的零售價僅在150元人民幣左右,差距十分驚人。因此,推動浙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必須樹立品牌第一的理念,深入實施品牌戰略,支持企業創建全國乃至國際知名品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依托品牌優勢,采取收購、兼并、控股、聯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整合眾多無牌加工企業的生產能力。加快推進區域行業集群品牌建設,努力培育知名區域品牌,促進傳統制造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加強政策扶持。近幾年,浙江量大面廣的以傳統制造為主中小企業,存在著產品低端、產能過剩、企業虧損、品牌缺失等諸多問題,僅靠中小企業自身很難有效進行轉型升級,需要對傳統制造業進行分門別類,實行差別化的產業支持政策。對優勢傳統產業應制定培育方案,明確每個產業的發展思路和目標,尤其要加大對行業龍頭骨干企業的扶持培育力度,在技術改造、兩化融合、研發設計、品牌提升、渠道拓展和產業鏈整合等方面給予必要和有力的支持;對不符合產業發展導向、需要淘汰的落后產能要堅決淘汰。對于浙江絲綢行業這樣富有盛名、具有文化內涵、可以通過技術改造創新等措施進行轉型提升的傳統行業,應在土地、資金、人才、品牌建設等方面給予特殊扶持。同時,要積極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互動的服務平臺,提供檢驗檢測、公共技術研發等服務,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此外,應進一步減輕優勢傳統制造行業的融資成本、稅費負擔,使其“輕裝上陣”,加快升級。
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