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童燕萍
激發內生動力,提升實體經濟
——以金華制造業為例
文/童燕萍
制造企業必須從依賴廉價勞動力、依賴過度消耗資源、依賴污染環境的“三依賴”獲得競爭優勢,轉而立足于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提高產品附加值獲得競爭優勢;從粗放、落后生產方式轉向集約、先進生產方式
對當前經濟增長的放緩,有的專家分析是歐美經濟體的金融危機導致國際市場需求不振,引起我國外貿出口增速持續放緩,但是事實上在我國外貿出口增速降低的同時,東南亞、印度出口卻在大幅度增長,這說明國際需求下降并不是我國出口面臨的主要問題;有的專家將目前的經濟問題歸咎于金融生態不佳,金融支持不足,民間借貸規模驚人,老板跑路事件頻發,但是那些“跑路”的老板并不是借不到錢的企業,而往往是背負有巨額銀行債務的企業,而不是金融系統支持力度不夠的問題那么簡單。也有聲音議論是中國百姓喜歡儲蓄、不喜歡消費,然而2012年世界奢侈品的25%是中國人在消費。習總書記提出,“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增長就不能再依靠鋼筋水泥的大樓橋梁,而必須要依靠實實在在的“中國制造”和“中國需求”。
“中國制造”現狀如何?一是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下降,反映在產品品質、性能上無法與歐美發達國家競爭,在產品成本、價格上無法與東南亞、印度競爭。二是制造業的投資回報率低下,無法吸引到投資,大量民間資本轉移到房地產、民間借貸、證券市場等領域。三是制造業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國產品牌不能引起國人認同,無法刺激起國人的消費欲望;制造業的式微又造成所提供的崗位薪資單薄,讓工人沒有能力消費。四是依賴廉價勞動力、依賴過渡消耗資源、依賴污染環境的“三依賴”的優勢已成為過去。如今,歐美各國紛紛立法要求知名品牌制造工廠轉移回國,對制造業的重視不言而喻,事實上制造業是國家的支柱產業、是社會財富的源泉、是就業崗位的主要創造者,制造業所能提供產品的競爭力是一個國家實力的象征與繁榮的保障。
金華制造業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已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從2012年數據來看,雖然金華制造業多項指標在全省領先,但是相比上年同期仍是大幅回落,并持續低位運行,紡織業、金屬制品業、電器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服飾業等均有大幅度的下滑。而危機總是“危險”和“機遇”并存,在外部需求不足、內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筆者以為,要激發內生動力,提升金華制造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第一,謀求企業轉型,爭取更大紅利。轉型升級已是提了好多年,現在回頭看,轉型仍未成功,力量仍未凝聚。有的中小企業主認為,轉型意味著“轉行”:即企業從一個業務領域轉移到另外一個業務領域,甚至從一個行業轉移到另外一個行業。然而,中小企業大多家底薄、人才少、技術弱,“舉家搬遷”另筑新巢談何容易!因此有“中小企業是不可能轉型的”之說。其實,轉型不是“搬家轉行”,而是“轉身”:仍是在原來的那片屋檐下,只是轉一個身、改變腳下的立足點——從依賴廉價勞動力、依賴過度消耗資源、依賴污染環境的“三依賴”獲得競爭優勢,轉而立足于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提高產品附加值獲得競爭優勢;從粗放、落后生產方式轉向集約、先進生產方式。
第二,完善產業鏈條,不能只會“生產”不會“銷售”。馬云在“淘寶十周年”的演講里提到一個例子,他說“朋友從香港購買了玩游戲的籌碼,1.3萬元一套,我在淘寶上查了一下是350元。所有的人想一定是假的,不可能是真的,我發現生產籌碼的工廠是在浙江金華,將籌碼出口到美國,香港從美國進口后放在香港,中國大陸的人再從香港購買回去。”金華企業生產的籌碼,制造企業出廠價僅僅350元,而最后的銷售終端出售價格是1.3萬元,國內消費者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金華制造商獲取的利潤連零頭都沒有。一個完整的制造鏈條應該是設計、制造、品牌、銷售環環相扣,而我們制造業僅僅是簡單的制造環節,沒有設計、沒有品牌、沒有銷售,大量的中間環節利潤被中間商獲取,我們的制造業沒有話語權也沒有市場地位。要提升制造業,必須要建立完整的產業鏈條,其中品牌環節需要政府部門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扶持、更多的呵護。而銷售環節,目前金華較成熟的電子商務,提供了一條嶄新的出路。

第三,把握城鎮化良機,培育國內市場。金華支柱產業多為外向型,包括園林工具、休閑家具、電動工具等,幾乎完全依賴出口,為什么不能拓展國內市場呢?許多企業家反映國內沒有市場,國外生活水平高,普通家庭大量消費電動工具等昂貴的消耗品,而國內家庭幾乎無人購買。國內并不是沒有市場,而是需要培養市場,美國與中國的國土面積是差不多,人口中國是美國的6.5倍,其中中國的中產階級與美國人口差不多,有2億多,好好地研究分析,中國中產階級的消費需求是需要開拓的龐大的消費市場。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國經濟必須由外需驅動轉向內需驅動,特別是向消費驅動轉變。美國、歐洲的制造業都對“中國需求”虎視眈眈,沒有理由我們的制造業反映國內“沒有市場”。市場需要培育,國民的消費習慣也需要引導,只有培育開發好國內市場,制造業才能夠有出路。而新型城鎮化已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之一,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必然會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帶來城鎮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投資的擴大。要抓住歷史機遇,爭取更多的資源,提前布局城鎮化所涉及到的建筑、建材、機械、環保、汽車、醫療等諸多行業,要讓金華企業參與到新型城鎮化所帶來的巨大市場中去,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
第四,改變“產值”規模導向,更加注重核心競爭能力。長期以來,我們過于重視企業的“產值”了,政府在土地資源的分配上、在稅收補貼政策的傾斜上甚至在社會榮譽的授予上,都十分重視工業企業的產值規模。而各大銀行的信貸資源的配置上,也進入了唯“產值”的怪圈,根據銀監會“三個辦法一個指引”中的流動資金需求測算辦法,以產值和周轉率計算一個企業需要的融資規模,一個工業企業產值高了,可以貸到的資金也多了;一個企業的產值高了,在政府和銀行心目中的地位也就高了,要土地有土地、要獎勵有獎勵、要貸款有貸款。在這樣的引導下,有一些企業盲目地追求產值和規模,無節制地買土地、造廠房,為了土地和廠房去上馬不成熟或者不熟悉的新項目,為了擴大生產規模獲取銀行貸款和政府的政策,不賺錢沒利潤的產業也匆匆上馬。獲得貸款和資源之后,為了維持周轉,又陷入民間融資的怪圈,許多“跑路”老板都是這樣倒在盲目擴張和過度投資上。政府和銀行都需要改弦更張,在政策的導向上,扶持更多擁有核心技術、有競爭力的制造業企業,把更多的社會資源向那些高利潤、高回報、高技術含量的企業傾斜,培育一批有增長前景的產業。
第五,加大清費減負力度,加大優惠政策執行力度。據《人民日報》報道,一名企業主“做夢都盼著減稅”,他一年摸爬滾打下來,公司能賺120萬元左右,但“17%的增值稅,每年應繳50萬元左右;25%的企業所得稅,每年12.5萬元;城建稅、教育費附加、車船稅,每年5萬~8萬元;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費每年30萬元。算下來,每年得繳70萬元稅費,大約58%的利潤繳了稅”,制造業背負著沉重的負擔。據統計,目前向制造業企業征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的部門有18個,按收費項目分有69個大類。有調查數據顯示,中國企業的平均稅負在4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60%。為制造業清費減稅、減少負擔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最近中央出臺月銷售在2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暫免征收增值稅和營業稅的政策,給小微企業帶來福音。
第六,鼓勵科技創新,助推制造業技術創新。研發能力強的企業,發展前景、發展方向肯定良好,但是目前制造企業大部分盈利能力較弱,無法負擔科技創新的成本和風險,這就需要政府部門給予企業更大的關心和支持。鼓勵技術研發部門與企業合作,盡快促進技術成果轉化。對勇于創新的企業支持和鼓勵,對國內創新技術予以優先采用。政府要加大地方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使企業創新成果不被侵害。有了創新技術,企業就有了發展前景,那么制造業自然也就有了輝煌的明天。
第七,為制造業企業創造吸引人才的環境,鼓勵更多人才加入創業者行列。當前輿論導向、價值觀導向上不重視企業經營者,對在企業就業人員也缺乏尊重,致使現在社會上千軍萬馬報考公務員,精英人才寧愿找個穩定的單位拿份死工資,也不愿意去企業擔任職務。長期來,企業經營者群體得不到精英人才補充,也很難招募到經營管理人才,以至于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整體素質得不到提升。人才缺失,何來企業的發展壯大?企業要壯大,就必須改良企業經營環境,樹立經營者光榮的是非導向,鼓勵更多的人才加盟到地方的制造業企業去,制造業群體才能夠真正迅速成長。
中國銀行金華市經濟開發區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