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臺轉型


卓勇良,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溫臺轉型的持續深化推進,可能將需一個較長過程,不僅需要壯士斷臂的決心和勇氣,也更期待全國的改革配套
幾次想寫這篇文章,為溫臺這組短文做結語,但一個多月了就是寫不出來。文章難度或是轉型難度的反映。籠統提出一些想法并不難,難的是既有新意,又能管用。
溫臺轉型早已展開。根據省統計局《2011年浙江省工業土地利用狀況簡析》,2011年,溫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畝均增加值等三大土地利用指標,均大幅高于全省平均,居全省11市第1位。樂清、永嘉、甌海、鹿城等地,規模以上工業的畝均工業增加值,比全省平均高1倍多。臺州規模以上工業的畝均增加值,雖然低于溫州,但也居全省第6位。
溫臺土地集約利用遠遠走在全省前列。20多年前去溫州,看到農居聯排而建,相鄰兩家共用一堵山墻,不像杭嘉湖寧紹那樣各自獨立,中間有過道。溫州農居占地大致只有嘉興的二三分之一。從谷歌地球上也可看到,浙江絕大多數沿海岸線的耕地,農居均沿路渠分布,把耕地弄得碎片化。而在瑞安,靠海的大片耕地中間都沒有蓋房,農居密集于溫州至瑞安104公路兩側,形成了縱深兩公里多的城市帶。溫州民間蘊藏著的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習俗,當前正在進一步發揚光大。
溫臺產業結構也在發生積極變化。溫臺第三產業近年持續增長較快。2012年與2007年相比,溫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3.7個百分點,達到46.4%;臺州上升4.7個百分點,達到44.1%。這雖與工業趨緩有關,但從目前溫州第三產業比重居全省第二、臺州居全省第五看,兩地產業結構優化提升確較明顯。溫州制造業的行業集中度近年進一步提高,優勢行業進一步趨強。2011年與2005年相比,制造業前5位行業的產值集中度從49.3%上升到53.9%,電氣行業產值比重已接近20%。當然,暴風雨還可以更猛烈一些,溫臺產業結構轉變仍適應不了實際要求。
編寫“十一五”規劃時,我曾在樂清柳市調研,強烈感受到溫州企業的創新勢頭。一家涂料企業老總一開口,就如數家珍般地說起全球及亞太地區的涂料發展趨勢。一家生產手機震動電機的企業,讓我看了他們生產的直徑僅3毫米的電機,說是成本已到一元以下。手機價格大幅下降,有著溫州企業的一份貢獻。
溫臺轉型的持續深化推進,可能將需一個較長過程,且很可能伴有痛苦。一位網友對我那篇“溫臺警示”留言說,在調整中,局部的經濟下滑是正常的,似乎不同意溫臺經濟狀況的警示意義。然而,當區域經濟增長持續較慢時,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有任何的愉悅感。
“走出去”是溫臺企業轉型的重大選擇,卻使得溫臺統計數據“不太好看”。溫臺中小企業事實上很難在自己這塊土地上做大做強,因為溫臺已很少有企業可資利用的土地。樂清黃華集團在當地占地僅數十畝,產值則有1億多,多年求地無門,目前已在上海金山投資興建占地100余畝的工業園。當大批企業不得已向外走的時候,溫臺轉型動力顯然將大大弱化。雖然溫臺均有大片海涂圍墾,但至少近期發展轉型仍有較難“落地”的障礙。
炒房是溫臺轉型的一個積極嘗試,卻經受了“妖魔化”遭遇。一部現代經濟史表明,產業資本發展到一定水平,必然會向金融資本拓展。溫臺民間長期有放款習慣,這既是對制度金融的重要補充,也是民間資本轉型的一個重要途徑,然而卻長期得不到制度層面的肯定。溫州金改提出民間借貸“陽光化”,推行起來卻成效不大。借貸是高度個體化的經濟行為,其中的商業秘密受法律保護。“陽光化”聽起來很美好,實行起來卻未必。溫州金改伊始,就給自己設置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