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表米中秋
中醫治療外科常見疾病療效觀察
高建表1米中秋2
目的對中醫治療外科常見疾病進行歸納和分析,研究其療效。方法通過中醫外科學的知識結合歷史學和文獻學的觀察方法,對中醫外科學的治療方法做出實踐性的評價。結果中醫外科學中的治療方法有各自的特點和影響,對外科常見疾病的治療有很重要的意義。結論充分的醫學書籍臨床實驗驗證,中醫治療外科常見疾病具有較好的效果,體現了中醫外科學在醫學中的重要地位。
中醫治療;外科疾病;醫學書籍
作為醫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醫外科學有著很深遠的歷史,其在500多本古代醫學書中也有記載。古代醫學書籍中對中醫外科學的記載種類多而且很詳細,有許多臨床實踐性的經驗也有理論上總結,這些記載對現代中醫治療外科常見疾病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基于眾多古代中醫書籍中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總結和歸納中醫治療外科常見疾病的療效,以期對今后中醫的發展和完善作出貢獻。
外科治療是中醫學外科疾病治療中的重要方法的一部分。外科疾病的范圍在歷史不斷發展中逐漸變化,主要包括皮膚病、外傷性疾病、瘡瘍、直腸疾病、乳房疾病和性傳播疾病等內容[1]。外科治療和內科治療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外科治療是作用于患者的身體表面,治療機理是機械和溫熱及藥物,從而對患者身體進行改善和調節。中醫外科治療不會造成身體損傷,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成本也低。常用的中醫外科治療方法有火針方法,切開的方法和引流的方法等,不僅有操作簡便的優點,因此其使用的范圍很廣。
通過對古代書籍中醫學外科治療方法臨床試驗的研究,對中醫學外科治療法進行了整體歸納。對應用到外科治療的中醫方法的使用范圍和治療途徑進行整理,詳細分析根據不同疾病采取的不同的療法,最后側重分析不同的中醫外科治療法的療效。
3.1 手術方法和麻醉技術中醫方法中常用于外科疾病治療的有手術和麻醉,這兩種方法的結合對外科疾病的治療有著重大的意義。麻醉劑最早的發明者是華佗,在麻醉劑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中,發現要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來決定麻醉劑的用量和使用范圍。在眾多治療中如五官、唇裂、骨傷等眾多治療中都會用到麻醉的方法,利于手術的進行,同時也大大降低了手術給患者帶來的傷痛程度,對于治療有很大的幫助性。
3.1.1 清創法清創術最早出現的形式是春秋戰國時用酒或清水對患者傷口的清洗,作用是可以將傷口表面的污物清除,保證傷口的干凈,以防傷口出現感染的惡化情況。隨著清創術的不斷發展逐漸出現了在清理傷口后要進行傷口縫合的治療方法,更加完善了清創術。在外傷治療的過程中首先要進行的也是最重要的基礎步驟就是傷口的消毒處理和清潔工作,在臨床實驗上簡單的傷口清創工作及后期的傷口縫合工作對患者整體的治療起到了重大的影響作用。
3.1.2 切開引流法火針、烙法和砭石等都是最基本的切開引流術的方法,主要應用對患者傷口形成瘡瘍后消除膿瘡和消毒的治療中。在不斷的發展中,總結出了切開引流術的理論指導,對在治療過程中需要預防的措施及切開傷口的大小、切開傷口的方向、切開傷口的具體位置和時間,以及切開傷口的深淺程度都做了明確的歸納。在應用切開引流術的時候首先使用的工具是砭石,然后演變成為鈹針,之后就到了火針和烙法的普遍應用。切開引流術的發明對患者的治療很重要,切開引流術的主要機理是把患者的膿瘡切開后使其中的膿狀液特流出來是排毒的過程,隨后將病死的部分切除后讓機體進行自我生長和恢復。切開引流術的治療方法解決了膿瘡長時間存在體內拍不出來的狀況,也可以解決患者傷口長時間愈合不了的狀況,避免發生膿瘡內的病毒滋生和擴散,引起其它并發癥的危險。
3.1.3 痔瘺治療法痔瘺治療法主要應用于肛腸疾病患者,其具有很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是我國中醫治療外科疾病的主要內容之一。在《五十二病方》中有關于痔瘺治療法的重要記載,其中應用姑息治療方法和肛腸的治療方法即為現在痔瘺治療法,對患者的治療有很大作用[2]。肛腸脫落、牡痔、血痔、肛門瘙癢以及肛門瘺管等七種常見痔瘺疾病的治療方法在書籍中都有詳細闡述,在主要針對4例患有牡痔的患者,1例患有肛腸脫落的患者,8例患有血痔的患者,1例患有肛門瘺管的患者,總共14例患者采用痔瘺治療法后成功治愈的效果進行了記載。在采用痔瘺治療法時要根據患者的病癥的類型和程度,將實際情況和理論指導進行結合,從而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
割除法在痔瘺治療過程中應用范圍很廣,其主要優點是將患者露在體外的瘺管切除掉,手術具有很大的安全性和成功性,在保證對人體不會出現傷害的同時還將疾病祛除,此外也不會對手術部位相鄰的組織造成傷害。
結扎法的治療原理是將醫藥用線把患者的瘤狀物綁住,阻止血液循環到發病部位,這樣就可以使瘤狀物等部位死亡。貫穿的結扎方法、單純的結扎方法、外部切除內部結扎的方法以及膠圈的結扎方法和結扎后注射藥物方法是常見的應用到痔瘡治療方法,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的影響較小,不會產生較大的疼痛感,而且治療成本很小,其對臨床治療有很大的意義。
3.1.4 火針療法火針的治療范圍在最初非常具有局限限性,直到孫思邈把其醫學應用范圍擴大到眾多外科疾病或病變的治療上,比如出血、創傷等,效果明顯[3]。而在理論上,火針真正得到完善是在明清時期,相應的關于火針的各種細節也得到規范,例如火針的針法、針具、適用和禁忌癥等。實踐證明火針的醫學效用獨具特色,具有眾多其它醫學治療手段無法代替的優點。首先,火針綜合止血、排膿、消散、壓抑贅生物等多種療效,其次,火針在對患者進行治療過程中不存在手術切口,火針創傷極其小,再次,火針在對患者治療時產生的痛苦相對于外科手術而言微乎其微,最后,火針的醫學操作和應用歷史久遠,安全系數高,被廣大患者所接受。
3.2 非手術療法
3.2.1 熏洗法在中醫治療外科疾病時熏洗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藥物的熏洗是最基本的療法,其次還有蒸汽熏洗和煙熏的方法。熏洗的方法利用了熱氣促進循環和藥物的療效的雙重作用進行治療,使患者的傷口部位愈合更快,同時還有祛風、消毒、止痛的作用。
3.2.2 外科丹藥丹藥在外科治療中的獨特應用。同時在《用降藥條宜審篇》中有論述:潰爛化膿的傷口時間久了會流淌膿水或者清水所以難以愈合,即使創傷口愈合也會在不久之后又發作,如此久而久之膿毒一定會疲結成管[4]。針對此患,將降藥條插入化膿潰爛的創傷口之中,再貼上膏藥佐治,七天過后管會自行出,最后用收口藥物進行愈合治療。而在此過程中在膿瘡口的腔內放進白降紗條可以達到均勻滲透的效果,對傷口部位有消毒、祛除腐爛等功效,有利于傷口處的死亡組織脫離體表,加速傷口愈合的速度。
在對書籍中中醫外科療法的理論和臨床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可以看出以上幾種基本的中醫外科治療的方法的療效非常顯著,其通過多年的發展和不斷的完善,具有明顯的安全性和實用性[5]。中醫治療對外科疾病有很重要的意義,因此不僅需要將中醫外科治療發揚光大,充分展示中醫治療的特點,還應該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將中醫治療的方法應用到外科疾病中,體現其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李曰慶.中醫外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81.
[2]肖成福.先秦《五十二病方》痔屢疾病初探[J].中國醫藥學報,2010,4(5):55.
[3]和中浚.《外科心法真驗指掌?刀針圖式》評述[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1(2):35.
[4]和中浚,周興蘭.《千金方》外科病癥的分類及病名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1,3:387.
[5]代紅雨,劉文革,唐漢鈞.中醫外科傳統手術的現代應用[J].中醫外治雜志,2010,11(3):28.
R277
A
1673-5846(2013)08-0280-03
1辛集市中醫院,河北石家莊 052360
2辛集市第二醫院,河北石家莊 052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