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偉周曉露
極低出生體重兒院內感染63例臨床分析
葉 偉1周曉露2
目的探討極低出生體重兒院內感染的臨床特點、診斷及治療。方法分析我院新生兒科極低出生體重兒發生院內感染病例63例的臨床資料。結果63例患兒中39例經積極抗感染治療后感染控制,后繼續治療順利出院,18例轉上級醫院后治愈,6例放棄治療出院。結論住院時間超過1周院內感染發生率明顯增高,且早期表現較隱匿,了解其發病特點對極低出生體重兒院內感染的預防與控制有明顯幫助。
極低出生體重兒;院內感染
極低出生體重兒是指出生體重在 1000~1499g新生兒。本文回顧分析我院新生兒科發生院內感染的極低出生體重兒63例,總結極低出生體重兒院內感染的臨床特點、診斷及治療情況。
1.1 一般資料2006年3月~2012年12月我院新生兒科收治的極低出生體重兒發生院內感染的病例共63例,其中男39例,女24例;胎齡29~34周;體重 1020~1480g。納入標準:出生體重<1500g新生兒;入院時間超過72h出現感染的患者。排除標準:入院時疑診為宮內感染;出生48h內即有感染表現的患兒;接受有創機械通氣患兒。63例患兒7d內發生院內感染者14例(22.2%),7~20d發病者37例(58.7%),20d以后發病者12例(19.0%)。
1.2 臨床表現早期表現較隱匿,可出現精神反應差、奶量不增、足量營養供應情況下體重不增或下降、光療下黃疸不退、體溫日波動>2℃、末梢循環不良、喂養不耐受等。后期可出現各系統受累表現,如明顯腹脹、嘔吐,胃腸減壓引流物多為黃色黏液或咖啡色黏液;或可出現吐沫、呼吸困難、氧療患兒停氧困難,嚴重時表現呼吸暫停,并出現抽搐等癥狀。
1.3 輔助檢查63例患兒中出現血糖升高 39例(61.9%),白細胞計數異常38例(60.3%),血小板下降17例(27.0%),CRP升高35例(55.6%)。體液培養包括血液、胃液、痰液及腦脊液等標本共132份,培養為陽性的標本僅有 43份,陽性率為(32.6%)。
1.4 治療方法所有病例確診后均給予抗生素治療,大部分患兒合并使用靜脈用人免疫球蛋白進行治療。
63例患兒中39例經積極抗感染治療后感染控制,后繼續治療順利出院,18例轉上級醫院后治愈,6例放棄治療出院。
極低出生體重兒絕大多數為早產出生,胎齡多在30周左右,占活產胎兒的1%左右。孕周達32周以后母體免疫球蛋白才能傳遞給胎兒,大多數極低出生體重兒通過母體胎盤得到的 IgG量少,出生早期自身合成免疫球蛋白不足;補體C3濃度低,細胞吞噬功能差,免疫應答不足,皮膚屏障功能差,對各種感染抵抗力差,易出現各種感染[1]。我國早產兒感染率為11.4%~58.7%,環境衛生、頻繁侵入性操作、醫護人員的手消毒不嚴是其感染的重要原因[2]。
本文報道,63例患兒中發病時間以住院7~20d最多,提示該時間段為極低出生體重兒院內感染高發時間段。早期表現較隱匿,需高度警惕。臨床工作中對于極低出生體重兒應每天監測血糖、體重、膽紅素水平至少一次,注意奶量變化,并進行熱卡計算,如熱卡充足體重下降或不增,則提示感染;不明原因血糖升高出現率高達 61.1%,且多為早期表現,提示感染發生;血常規檢查異常,CRP升高等出現時間往往較晚,此時患兒多已出現嚴重感染表現。各種體液培養雖對臨床用藥有很好的指導意義,但極低出生體重兒在院內感染發生前多已接受預防性抗感染治療,其體液培養陽性率低,且不能完全排除標本污染。
以上患兒住院過程中一旦出現感染征象應立刻進行抗生素治療,或在原有抗生素基礎上升級。大部分患兒同時給予靜脈用人免疫球蛋白進行治療。對于危重病例根據我院經驗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聯合美羅培南進行治療,取得明顯療效。極低出生體重兒院內感染的控制仍需以預防為主,注意環境控制,盡量減少住院時間,減少腸外營養及侵襲性操作的次數和時間[3],加強醫護人員的手衛生消毒,合理使用抗生素,靜脈應用丙種球蛋白能有效降低極低出生體重兒醫院內感染的發生率。若發生感染則爭取早期合理治療。
[1] 張家驤,魏克倫,薛辛東.新生兒急救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48-157.
[2]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00-209.
[3] 徐焱,張樂嘉,戈海延,等.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的院內感染638例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2007,45(06):437-441.
R722.13
A
1673-5846(2013)07-0068-02
1湖北省鄂州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湖北鄂州 436000
2鄂州職業大學醫學院,湖北鄂州 4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