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角
辛鳴:
中國道路、中國精神與中國力量——實現“中國夢”的三大戰略支撐點
實現中國夢的道路就是“中國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進行時空的大幅壓縮與跨越,我們要用數十年走過現代西方社會數百年的歷程,這一特點決定了中國道路必須是一條趕超之路。“中國道路”的內在機理與運行模式決定了它可以形成強大的統一意志和組織力量,讓全國成為一盤棋,把一切經濟政治社會資源都組織調動起來,同心同德,同舟共濟,上下貫通,統一行動,重點攻關解決難題,快速高效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完成各種任務。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國夢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以愛國主義為支撐的中國夢把“國”與“家”、“民”與“族”融為了國家民族,把“你”“我”“他”整合為了“大家”,將個人的奮斗發展與全體人民、全民族的奮斗發展有機統一起來,讓人民群眾自己當家作主實現自己的發展,建設自己的社會;把共同富裕作為根本原則,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中國夢的實現不會一蹴而就,這就要求我們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更大的政治覺悟和感情推進改革,打破制約中國夢實現的不合理利益格局,消除阻礙中國夢實現的不正當行為,為中國夢的實現掃清障礙,鋪平道路。
偉大的事業、宏偉的藍圖要有強大的力量來保障。凝聚力量先要凝聚共識。要做到分化中有整合,多樣中有一致,要在不同中尋找和呵護共同,在共同中尊重和保護差異。凝聚力量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的局面和態勢,使得各個社會階層與群體都能享有自己可得到的和應該得到的權益與利益,都能在通向中國夢的征程中找到自己的應有位置和恰當位置。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辛鳴如是說,《文匯報》,2013年3月18日)
黃進:
健全司法公開制度,為公正司法建立制度保障
一是要健全立法權等外部權力對司法權的監督機制。在對司法權的外部監督機制方面,一方面應強化憲法規定的立法權對司法權監督的可操作性,在制度上明確人大監督司法工作的機構、方式、程序、效力等問題;另一方面,應將黨委的政治監督、紀委的紀律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等黨政機關對司法權的外部監督納入法制軌道,做到依法監督。
二是要建立完善的輿論媒體等對司法權的社會監督制度。從實踐來看,媒體輿論監督還有待規范。一方面,媒體輿論對司法權的監督力度還不夠,對司法權的社會監督還處在發展初期;另一方面,媒體輿論對司法權的監督在個別情況下存在“輿論審判”現象,損害了司法的公正性、獨立性和中立性。如何規范媒體對司法權的監督,既發揮媒體的監督作用,又保障公正司法,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是要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應制定專門的人民陪審員法,建立健全激勵制約機制,提高陪審員的業務能力,增加制度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擴大陪審制度適用案件的范圍,促進陪審工作的法制化,彰顯司法民主與司法公正。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黃進如是說,《人民法院報》,2013年3月20日)
繆蒂生:
法院當務之急要提高司法公信力
提高司法公信力,首要的是,提高法官的自身素質和素養。法官一定要有強烈的公正意識、正義意識、為民意識,要有法治的思維。要培養提高法官的法治思維,使法官善于運用法律的思維,處理每一個案件、每一件糾紛。
塑造法官良好形象是樹立司法公信力的基礎。轉變作風要從領導做起,同時要求每位法官要不斷提高適應新形勢,應對新情況、新問題的能力和水平。要在善于辦案的同時,宣傳好國家的法律,增強老百姓的法律意識,促進社會和諧。
提高司法公信力,還需要很多舉措:要完善司法機制。通過完善司法制度,確保讓每一個案件都在陽光下運行,確保能公開的一律公開。嚴格審判管理,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期限來審理案件,確保案件的質量和效率。要加強審判監督。對法官來講,要習慣于在監督之下行使司法權力。同時,要不斷推進司法改革,排除公正司法上的各種障礙。提高司法公信力還要有良好的法治環境。不僅法官自身要創造,還需要全社會來支持。通過大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讓老百姓普遍地學法、尊法、守法、用法。
(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繆蒂生如是說,《法制日報》,2013年3月16日)
錢鋒:
司法廉潔是司法公信的基石
司法廉潔是司法公信大廈最根本、分量最重的基石。只有做到了廉潔司法,司法才有最基本的尊嚴,司法才能良性發展,社會才能感受司法的陽光與溫暖。
只有廉潔法官才會被信任。社會評價司法公信最直接的切入點是對法官的評價,評價法官最直觀的標尺是法官素養,評價法官素養最重要的標準是法官品質,評價法官品質最根本的要素是廉潔品質。只要達到了廉潔這個低度行為標準,無論最后裁判結果如何,當事人和社會至少會對法官有最基本的信任。
只有廉潔法院才會被信賴。廉潔的法官得到了最基本的信任,法院也會因此得到最基本的信賴。廉潔不等于絕對或必然的公正,但至少意味著可期待的公正。法院是否被信賴,司法是否有公信,不是天然生成的,也不在于法院執掌生殺予奪的國家審判權,而在于一個個法官一次次公正廉潔為民的審判。
只有廉潔法律才會被信仰。廉潔是重要的法律價值,法官不廉潔不僅令司法公信掃地,還動搖社會的法治信仰。讓法官收獲自信,感受到法律尊嚴與職業尊嚴,是司法獲得社會信任、信賴的前提。同時,司法公信力越高,法官群體得到的社會信任就越高,法官自身的職業尊榮感和責任感就會進一步提升,反過來又會促使法官自我品質的不斷提升。
(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錢鋒如是說,《人民法院報》,2013年3月20日)
于安:
構建雙軌型行政法體系
對當前社會中諸如以霧霾為代表的環保問題、以食品安全訴求為代表的消費者運動,以及以住房為代表的社會權問題,行政法學的回應還遠遠不夠,即使回應也不能局限在行政法學的框架之內。在未來轉型過程中,中國應構建面向公共行政和保護公民權益的雙軌型行政法體系。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于安在“公法的基礎理論和范式”學術研討會上如是說,《檢察日報》,2013年3月21日)
秦希燕:
加強民事訴訟法律監督
檢察機關要加強民事訴訟監督,當前最重要的是在司法實踐中落實好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注重對民事訴訟中存在的違反法定程序、惡意訴訟、虛假訴訟、違法查封、凍結,審判人員不作為、亂作為、徇私舞弊等行為的監督。
同時,民事訴訟監督也可以發揮保護功能,比如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進行司法保護;對涉及工傷、勞動爭議、人身損害賠償等民事訴訟案件加大監督力度,優先審查、快速辦理,服務和保障民生。加強民事訴訟監督還要優化民事行政檢察隊伍、創新監督機制、將抗訴和息訴相結合。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秦希燕如是說,《檢察日報》,2013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