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國(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副總法律顧問)
黨的十八大提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進一步完善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參與建設小康社會創造了法治環境。企業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實行企業法治,為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黨的十八大報告從各個方面強調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報告共有12 個部分,每個部分均體現了法治精神,有29 處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法治要求。在“過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總結”中,肯定了“民主法制建設邁出新步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成績顯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中,要求“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中,要求“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還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識。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 “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健全決策機制和程序,發揮思想庫作用,建立健全決策問責和糾錯制度”。
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頒布施行30 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要帶頭厲行法治,不斷提高依法執政能力和水平,不斷推進各項治國理政活動的制度化、法律化。各級領導干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
2013年2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行第四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依法治國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范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公民、社會組織和國家機關都要以憲法和法律為行為準則,依照憲法和法律行使權利或權力、履行義務或職責。要堅持法制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廣泛開展依法治理活動,提高社會管理法治化水平。”
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完善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為大力推進企業法治指明了方向。企業是建成小康社會的主力軍,是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翻的主要力量,企業應當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更大貢獻。企業是經濟組織,經濟組織依賴組織活動追求高效率、追求利益最大化。組織活動應是有序的、有規則的。有規則的組織活動是企業法治的內在規律。企業法治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轉移。企業要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進企業法治,
要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企業治理、追求高效率、追求利益最大化中的重要作用和價值,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健全決策機制和程序;更加注重運用法治方式提高企業競爭力,推進企業向更高水平不斷發展。大力推進企業法治,企業各級領導干部尤其是主要領導干部是關鍵,主要領導干部要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學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識,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凝聚改革共識、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推動企業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做好企業的各項工作。
(一)企業法治及其基本特征。企業法治是指企業依法實行自由、平等、權利義務相對應的治理制度。企業法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首先,從企業的開放性和競爭能力看,企業法治是自由、平等的制度。其次,從企業的治理方式和功能看。企業法治是以人為本,權力受到制約的治理制度。再次,從企業精神和權益性看,企業法治是一種權利義務相對應的治理制度。
(二)企業法治的核心理念。企業法治的核心精神和核心理念是“權利義務相對應”:
1、企業“人”的核心價值理念是權利義務相對應。企業“人”包含出資人、員工及代表企業自身獨立資格的法人。公平公正是企業法治的基本原則,企業“人”的價值理念就是追求公平公正,權利義務相對應是公平公正的具體體現。
2、企業治理結構應當“權利義務相對應”。按照法治的精神,現代企業制度設置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的治理結構。這種治理結構不僅注重各機構之間的權力分立、相互制約的制度安排,更注重機構的權利義務相對應。沒有只享有權力,不履行義務的機構,也沒有只履行義務,不享有權力的機構,每個機構自身的權利義務是相對應。
3、企業的規則應當權利義務相對應。企業是一種經濟組織,經濟組織是有規則的。企業規則主要是為了調整企業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關系,實現企業的工作制度化、辦事程序化、行為規范化、監督過程化,應用權利義務相一致的規則,實現企業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適應,追求企業的高效率,追求企業利益最大化。權利義務相對應是企業規則的追求目標。
4、企業決策應當權利義務相對應。誰決策、誰負責,誰負責、誰決策。有權決策的人,必須為決策后果負責;為決策后果負責的人,應當有權參與決策。
5、企業的經營行為應當權利義務相對應。權利義務相對應是企業對外經營的基礎,企業對外的一切經營活動不可能只享有權利,也不可能只履行義務,也不可能權利義務顯失公平。權利義務相對應是做成“買賣”的基礎。
6、企業精神追求權利義務相對應。企業自我奮斗的精神追求,必須與滿足社會和用戶的需求相結合。在滿足社會和用戶的同時,社會和用戶又反過來滿足企業,實現企業與社會和用戶的相互需要,促進企業和社會的共同發展和進步。這也是企業精神追求的理想目標,體現的既不完全是權利,也不完全是義務,而是權利義務相對應。
(三)企業法治模型。企業法治模型是法治化。(見下圖)法治化由核心、三角形、圓組成。如圖所示:核心表示企業法治核心理念:權利義務相對應。三角形表示企業法治化:法(人)表示法人、股東、員工;治(理)表示法人治理結構,企業依法決策、依法經營、依法管理等活動;化(最大)表示企業追求效率和利益的最大化,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最大化,防范法律風險的最大化等。圓表示企業法治的競爭力:內圓表示企業建立的依法決策、依法經營、依法管理閉環的自適應系統,形成的內生活力和動力;外圓表示企業開拓市場和“客戶”閉環的自適應系統,形成的參與市場能力和競爭力。
(四)企業法治體系的主要內容:
1、治理企業的法治機制健全。建立了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營層等治理機構、而且權責分明。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營層會議內容符合職責范圍、會議程序規范,相互制約機制健全。企業法治機構、人員及時到位,法律審核融入依法決策、經營、管理的過程,實行重大決策、規章制度、經濟合同100%法律審核,防范法律風險機制健全。股東、董事、經理、員工各類人員的權利義務相對應,發揮其積極性、創造性的機制健全。
2、內部控制制度法治化。企業建立了權利義務相對應的內控制度,實行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執章必嚴、違章必糾。每年開展一次制度建設的內評,每兩年開展一次外評。
3、誠實守信,依法經營。依法參與市場競爭,全面履行合同約定,依法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企業信息披露及時、準確、完整、真實。
4、科學管理,行為規范。企業實行依法決策,經營和管理,避免重大違法違規行為或責任事故的發生、避免受到行政或刑事處罰。
5、經濟效益穩步增長。實行企業法治,企業經濟規模和經濟效益增長率達到或超過同行業平均水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