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娟 卜德艷 雷傳麗 邵夢秋
張良英教授攻補兼施論治癥瘕致不孕經驗
姜麗娟1卜德艷1雷傳麗2邵夢秋2
張良英教授;攻補兼施;癥瘕致不孕;辨證論治
張良英(1935-),女,漢族,江西省南城縣人。1962年畢業于廣州中醫藥大學六年制本科。國家級名中醫,云南省榮譽名中醫,云南中醫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老中醫藥專家博士后傳承導師。全國第二批、第四批和第五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張良英躋身醫林五十余載,博采眾長,學貫中西,推陳出新,醫名卓著,醫德高尚,深受國內同行的尊重和病家的熱愛。臨診中,望神切脈四診通達,理法方藥多能切中病要。尤其對婦科不孕癥、癥瘕有較深的研究,筆者有幸跟隨張良英教授臨診多年,受益匪淺,特總結其攻補兼施論治癥瘕致不孕經驗,與同道共享。
不孕癥是由多種疾病和多種因素造成的生殖障礙,是臨床常見又復雜的綜合癥。張良英教授認為受孕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生理過程,必須具備如下基本條件:女性排卵功能正常,卵巢排出正常的卵子;男性精液正常,含有正常的精子;卵子和精子能在輸卵管內相遇,并能結合為受精卵;受精卵能順利的輸入子宮腔著床,并生長、發育及成熟,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發生障礙均可導致不孕[1]。
1.1 病因病機張良英教授認為癥瘕的核心病機是瘀血、痰濕、濕熱互結。癥瘕的發生與正氣不足,臟腑功能失調有關,可因經期、產后留瘀,寒邪、濕熱入侵,或情志所傷,氣滯血瘀,或氣虛血遲致瘀等;上述因素導致瘀血、痰濕、濕熱互結,日久形成癥瘕。積于胞中或胞脈,阻礙氣機,氣血失和,沖任受阻,不能攝精成孕。
1.2 診斷癥瘕的診斷要辨清性質及辨別不同包塊性疾病,張良英教授主張結合病史、臨床特征和相關檢查,及早明確診斷,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良性癥瘕一般生長緩慢,質地較軟,邊緣清楚,活動良好;惡性癥瘕表現為發展較快,包塊迅速增大,質地較硬,邊緣不清,并伴消瘦、腹水等癥狀。
1.3 治療特色張良英教授認為癥瘕性不孕的治療應辨病與求因相結合: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卵巢囊腫,盆腔炎性包塊雖癥狀各異,但病機相同,月經干凈三天給助孕II號,活血通絡。非經期常用消瘤Ι號方,化瘀消癥。
騰某某,女,28歲,騰沖制藥廠。2008年12月15日初診。病史:結婚7年,6年未孕。患者6年前因宮外孕,左側輸卵管已切除,至今未孕,常感腰膝酸軟、少腹隱痛、精神憂郁、煩躁、睡眠差,白帶無異常,舌紅苔薄白脈弦。平素月經:4~5/27d,量中,經行第一天腰腹痛,末次月經:2008年11月17日。婚育史:0-0-1-0。B超:子宮前壁肌瘤部分突入宮腔36mm×24mm。2008年10月24日子宮碘油造影,右側輸卵管通而不暢。左側輸卵管傘端積水。中醫診斷:不孕癥。西醫診斷: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繼發不孕),癥瘕性不孕。治則:疏肝理氣,化瘀通絡,滋腎養肝。助孕I號:黨參10g,熟地15g,白術10g,菟絲子12g,覆盆子12g,補骨脂15g,續斷15g,紫石英15g,當歸12g,女貞子12g,制首烏15g,甘草6g;4付,每付服兩天,每天兩次,排卵期前服完。助孕II號:丹參15g,當歸15g,赤芍12g,川芎10g,桂枝15g,絲瓜絡10g,路路通12g,枳殼10g,五靈脂9g,王不留行15g,甘草6g,甲珠10g;3付,月經干凈后三天服,每付服兩天,每天兩次。每月七付。連服三月為一療程。二診:2009年4月20日,患者服上藥三月后精神明顯好轉,腰膝酸軟,少腹隱痛明顯減輕,睡眠可,舌紅苔薄白脈弦。囑守方再服一療程。三診:2009年7月17日,停經54天,無陰道流血及腹痛;Lmp:5.23,尿HCG(+)。2009年7月16日,B超:子宮前壁肌瘤部分突入宮腔16mm× 14mm。宮內孕約7周,探及胚囊。繼給予益腎固胎之品保胎,隨訪正常。后順產一男孩,健康。
按:本病例宮外孕左側輸卵管切除,張良英教授認為患者因宮外孕切除一側輸卵管,六年未孕,情志不暢,肝氣郁結、疏泄失常,氣血不和,肝腎虧虛,沖任不調,氣滯血瘀,胞脈瘀阻,兩精不能相合,導致不孕,通過疏肝理氣,益腎活血,消癥通絡獲效。
[1] 苗曉玲,張良英.張良英教授辨治癥瘕經驗集萃[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8(10).
R249;R271.14
A
1673-5846(2013)06-0073-02
1云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云南昆明 650021
2云南中醫學院,云南昆明 650021
姜麗娟,女,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碩士生導師,全國第三批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全國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婦科張良英教授繼承人。郵箱:zgjkyk201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