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娟娟 馬廣義 劉江峰 李 莉
鼻中隔矯正術聯合下鼻甲部分切除療效觀察
崔娟娟 馬廣義 劉江峰 李 莉
目的對鼻中隔偏曲伴對側下鼻甲代償肥大患者行偏曲矯正聯合下鼻甲部分切除,觀察其臨床療效。方法選擇鼻中隔偏曲伴代償側下鼻甲肥大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兩組,A組(50例)患者采取鼻中隔矯正聯合下鼻甲部分切除術;B組(50例)行單純鼻中隔矯正術。視覺模擬量表評分(VAS)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半年的鼻腔通氣情況。結果術后隨訪6個月,VAS結果顯示A組鼻腔通氣情況明顯優于B組,兩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鼻中隔偏曲伴對側下鼻甲代嘗性肥大的患者,可選擇鼻中隔矯正聯合下鼻甲部分切除術。
鼻中隔;矯正聯合下鼻甲部分切除;臨床觀察
鼻中隔向一側或兩側彎曲,或鼻中隔一側或兩側局部突起,引起鼻腔、鼻竇生理功能障礙并產生癥狀(如鼻塞、鼻出血頭痛)者,稱為鼻中隔偏曲。鼻塞是鼻中隔偏曲的常見癥狀之一[1]。“C”型偏曲或嵴突引起同側鼻塞,對側鼻腔長期承擔主要通氣功能,鼻黏膜持續處于充血狀態,而出現下鼻甲代償性肥大,又稱結構性鼻炎,其結果是出現雙側鼻腔通氣功能障礙,手術矯正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單純行鼻中隔矯正而忽視了代償性下鼻甲肥大,術后鼻腔通氣功能改善有限。為觀察鼻中隔矯正聯合下鼻甲部分切除術后療效,我科選擇了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代償性肥大患者100例,進行分組治療,為臨床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代償性肥大患者共100例,均為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無鼻竇炎、鼻息肉及其它阻塞性鼻腔疾病。年齡18~55歲,男72例,女28例,均持續性鼻塞為第一主訴,其它癥狀包括鼻干、頭痛等,鼻干、頭痛不列為本組觀察對象。術前常規檢查鼻竇冠狀CT掃描,均顯示鼻中隔伴下鼻甲肥大。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A組(50例)行鼻中隔偏曲矯正并下鼻甲部分切除術;B組(50)例行單純鼻中隔偏曲矯正術。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手術方法采用表面麻醉加局部浸潤麻醉下鼻內窺鏡手術。A組行常規鼻中隔左側前方“L”型切口,黏骨膜下剝離至超出中隔偏曲部位,行中隔軟骨前方,中隔軟骨與篩骨垂直板交界處以及中隔軟骨下方附著處三線法松解并部分切除,同時處理中隔棘突或嵴突。術中僅切除偏曲的骨性或軟骨部分,保留大部分骨性與軟骨,鼻中隔黏膜復位。采用電動吸切器吸除肥大下鼻甲外1/3部分,增生下鼻骨予以部分切除,視情況將下鼻甲骨向外側骨折,充分止血,膨脹海綿填塞雙側鼻腔,并于術后48h取出。B組:單純行鼻中隔矯正術,完整保留下鼻甲[2]。
1.3 評價方法術后各組均隨訪6個月。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記錄患者術后主觀感覺,0分代表鼻塞嚴重影響生活、工作、學習;10分代表鼻腔功能良好,不影響生活、工作和學習。讓患者在10cm的標尺上示意鼻腔通氣功能的主觀感受[1]。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組50例患者術后隨訪半年,均通氣良好。行鼻內窺鏡檢查見雙側下鼻甲無肥大及萎縮,黏膜修復良好;B組患者中,有33例因下鼻甲肥大,術后鼻腔通氣仍不滿意,再次入院行下鼻甲部分切除術改善通氣,其余17例患者術后鼻腔通氣雖不滿意,但拒絕再次手術。患者VAS評分:A組10分;B組5.68分,P<0.01,A組鼻腔通氣情況明顯優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單純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中隔偏曲矯正即可解決其鼻腔通氣功能,無需常規聯合下鼻甲部分切除術,從而減少對正常鼻腔黏膜組織的手術損傷,保護下鼻甲的正常生理功能。由于多數鼻中隔偏曲是隨著鼻腔的緩慢發育逐漸形成,常常合并有下鼻甲代償性肥大,傳統觀點認為,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中隔矯正術后,代償性肥大的下鼻甲可在一定程度上縮小,無需行下鼻甲部分切除術。臨床工作中發現,大部分患者手術的主要目的是改善鼻腔通氣,提高生活質量。保留完整下鼻甲的手術方法,患者在術后長期內鼻腔通氣改善不佳,手術滿意度低。為此,我科對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代償性肥大的患者行鼻中隔矯正聯合下鼻甲部分切除術,結果顯示,患者術后鼻腔通氣改善良好,定期門診鼻內窺鏡復查,未發現鼻腔粘連及下鼻甲萎縮等并發癥,說明這該方法效果明顯,安全可靠,適合在基層醫院開展應用。
[1] 黃選兆,汪吉寶.實用耳鼻咽喉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94-195.
[2] 張家雄,鄒文燾,蔡曉菁,等.鼻中隔偏曲矯正術伴與不伴下鼻甲部分切除術對患者術后鼻腔通氣功能的影響[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12,26(6):38-40.
R765.9
A
1673-5846(2013)06-0100-02
河北省保定市雄縣醫院,河北保定 07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