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珍
醫學統計學創新性實驗學體系的構建與應用初探※
張國珍
針對傳統醫學統計學實驗教學模式單一、內容零散、不成體系等問題,開展對實驗教學體系、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的教學改革,初步探討了醫學統計學創新性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應用。
醫學統計學;實驗教學體系;創新
創新源于實踐,實踐教學是學校實現培養人才目標的重要環節,它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及使學生成為一個合格的人才都具有特殊作用[1]。醫學統計學實驗課的目的是鞏固理論課的內容,培養學生掌握統計分析的基本理論與相關的操作方法。然而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實驗內容陳舊、方法落后,實驗內容零散、不成體系,缺乏對學生解決實際醫學問題能力的訓練,從而導致學生的創新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及運用知識的實際工作能力薄弱。筆者結合教學中的體會,從醫學統計學實驗教學的教學體系、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對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創新性多元化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應用進行初步探討。
醫學統計學課程強調方法的應用,必須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以及與實際應用的銜接[2]。實驗教學由許多教學環節組成,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標,從課程大綱的設計、實踐與生產指導、畢業環節設計、臨床實踐等多層次出發,把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有效結合在一起,搭建出以實踐教學為骨架,實驗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基礎、專業、綜合和創新四個層次的多元化實驗教學體系。其基本特點體現在:基于不同年級學生的專業知識、實踐能力的差異,將實踐教學環節分層次、分階段地開展,以達到循序漸進的教學效果。基礎實驗主要在大二、大三年級開設,專業實驗在大三、大四年級開設,綜合實驗和創新實驗在大四年級和研究生中開設。在該實驗教學體系中,學生是實踐的主體。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僅僅由教師傳授或灌輸,還需要加以自己對課程目的、課程內容的理解。在互動、相長的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在醫學統計學實驗課程框架內,篩選現有實驗內容,補充涵蓋驗證型實驗、優化綜合設計型實驗、整合建立研究創新型實驗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3]。
現代教育目的重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學手段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更新教學方法,在實驗課中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案例式教學,引導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針對課程論題進行探討,在交流和質疑中,啟發學生解決問題的主觀能動性,設置及追蹤學生對所學內容與學習過程的反思與強化,最終達到學生在整合基本知識和提高實踐的創新能力。實習課中將醫學統計學與計算機教學有機融合,讓學生對數據管理軟件EPIdata、統計分析軟件SAS、SPSS以及Excel電子表格等統計軟件熟練掌握,模擬真實問題讓學生上機操作。以SPSS統計軟件為例,學生要熟練掌握常用統計分析菜單的操作步驟,獨立完成統計分析操作及正確解讀結果,給出分析報告。
目前在我校預防醫學本科生及留學生的醫學統計學實習課中安排大量的上機課,從數據庫的建立到數據分析整個過程都由學生主動完成,通過對軟件的教學,不但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加強了對醫學統計學原理和知識的掌握。針對我校研究生人數眾多、醫學統計學基礎參差不齊、專業方向不同等原因,導致的對統計學知識的需求和接受能力不同等現狀,將大班分為數個小班,開設獨立的醫學統計學實驗課程,將理論課的一些內容調整至實驗課上講授,如一些高級統計分析方法就可對有更高需求的學生有針對性地講解。專門開設18個學時的醫學數據分析選修課程,以常用的SPSS軟件為基礎,通過對各種統計方法的應用和比較,加深對統計學方法的理解,對其今后的科研工作及資料處理打下基礎。
在創新性實驗教學中,強調重視基礎、強化能力、突出創新的教學模式,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強化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驗內容、方法和手段要注重教學實驗與科研活動相結合。在綜合型實驗中,極大地激發學生們對統計學學習的興趣,老師指導學生,從研究目的開始,到調查表的設計、數據資料的收集、整理及統計分析,到研究報告的撰寫全過程,促進學生對已掌握的統計學基礎理論知識和方法的綜合運用。如在兒童健康狀況調查與評價研究中,由學生對社區幼兒園或小學生等進行健康狀況調查,收集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并做出評價。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社會實踐調查等活動。我院從2012年開始實行本科生全程導師制,每位本科生都可以積極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進一步使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創新意識得到系統的訓練。
實驗教學質量的高低,取決于實驗教學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與結構。因此,實驗教學隊伍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我校非常重視提高青年教師實踐能力,制訂了相關政策,每年派出青年教師進修深造,并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對進修教師在職稱評定、績效考核等方面都給予優惠和獎勵,鼓勵教師提高學歷和教學水平。同時積極舉辦各類專業技能培訓,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
我校實驗教學管理也樹立了嚴格的質量意識和質量標準,同課堂教學管理一樣,建立了科學、完整的實驗教學評價考核體系。
4.1 建立質量監督系統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建立質量標準。采取督學督導、學生評教、同行評教等教學檢查與評價制度,監控和評價實驗教學質量,及時發現醫學統計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質量問題,有效提升實驗教學的水平。
4.2 建立考核評價體系對學生參加操作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創新性實驗及社會實踐活動等各個環節制定考評方案,考查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在實踐能力考核中,對學生的社會調查活動、課外科研活動、參加教師的科研課題都可以根據工作量的大小、質量的高低給予相應的學分,為各類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公平的評價方式。醫學統計學實驗課程成績評定分為四個部分,包括實驗課程理論成績評定(20%)、上機操作成績評定(40%)、案例分析及綜合性實驗成績評定(25%)、研究創新型實驗和社會實踐活動成績評定(15%)等四個部分。
在我校預防醫學2007-1班及預防醫學2008-2班中展開試點,具體方法有:①引導學生正確應用案例討論來學習統計分析方法。采取以老師設置的問題為中心,運用“雙向式”討論的教學方法;②引入常用統計軟件的應用。系統介紹了數據管理軟件EPIdata,統計分析軟件SPSS以及Excel電子表格等,培養學生主動接受知識的能力,使學生將學習重心不僅僅放在學到的知識上,而是深入到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能力上;③實驗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生分成12個組,6人一組,根據實驗條件和學生的自身興趣愛好,設計5個專業技能綜合應用實驗,由老師指導制定研究目標,在項目進行各階段,老師對各組學生細化具體標準及要求,并根據目標做出詳細可行的調查方案,各組同學須在規定的時間、一定的范圍內展開調研,實際調研結束后再進行數據整理,最后運用所學統計方法采用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并撰寫實驗報告。整個實驗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過程,更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際運用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
通過對試點班級加強創新性實驗教學體系的培訓,學生們反映對統計學理論知識理解的更為清晰,對統計方法的使用更為熟練,對SPSS、Epidata等軟件應用更為自如,團隊協作意識、創新能力、現場應對能力、規范撰寫總結報告及研究論文等方面均有較大的提升和收獲。
創新思維始于問題基于實踐,在人才競爭激烈的現在,培養出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大學生是每一個大學能力的比拼。醫學統計學創新性實驗教學體系的研究,改變了傳統實驗教學模式,較系統地培養了學生運用統計分析的思路解決科研實際問題的能力,最終為其進行數據分析、醫學實踐、和閱讀專業文獻,打下堅實的統計學基礎,提升學生的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但也存在不足之處,例如教師指導時間有限,經費預算不夠完善,部分不夠主動的學生沒有充分得到鍛煉,監督機制不夠系統等,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
[1] 方敏.統計學開放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統計教育,2008(1):24-25.
[2] 許滌龍,李正輝.統計學專業課程的實驗教學設計[J].實驗室科學,2009(6):23-25.
[3] 黃應繪.統計學專業實驗課程體系設計與改革[J].統計與咨詢,2008(4):51-53.
R-05
A
1673-5846(2013)06-0182-03
新疆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11
新疆醫科大學Ⅵ期教改項目“醫學統計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創新”(YG2011047)
張國珍(1979-),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衛生統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