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
骨性關節炎中西醫護理常規
李 麗
本文詳細介紹了骨性關節炎(骨痹)的中西醫護理常規,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骨性關節炎;骨痹;中西醫;護理常規
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中醫學稱之為“骨痹”,是一種以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及繼發骨質增生為特點的慢性骨關節疾病,臨床常見,且多發生于中老年人[1]。由于本病對患者的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工作會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導致殘疾[2],故應給予積極的治療,在治療的同時,配合系統的中西醫護理具有重要作用。現將OA的中西醫護理常規總結如下。
為患者營造一個舒適、清潔、安靜的病室環境,光線充足、空氣流通,濕溫度適宜。保證充足睡眠和營養。洗漱用熱水,晚間足浴15min,促使下肢血液通暢;急性期臥床休息,嚴格限制關節活動;發熱患者要定時測體溫、脈搏、呼吸;高熱不退者可采用酒精擦浴,頭部放置冰袋等物理降溫措施;關節疼痛明顯者可用柔軟枕頭對關節保護,定時更換體位,以免發生褥瘡;臥床者要保持關節處于功能位,髖、膝關節應避免屈曲位,膝關節下不要墊高,以防膝關節屈曲攣縮;關節僵硬者應給予按摩和被動活動,并鼓勵患者在床上做四肢伸屈活動。
2.1 臥床不起注意保持正確體位。肩關節不能處于外旋位、肩兩側可頂枕頭等物品,雙臂間置枕頭維持肩關節外展位,維持功能位。雙手掌可握小卷軸,維持指關節伸展。髖關節兩側放置靠墊,預防髖關節外旋。平躺者小腿處墊枕頭,防止膝關節固定于屈曲位。防止足下垂。床尾蓋被應放松、必要時以支被架支撐。
2.2 關節腫痛給予按摩、針灸、熱敷、蠟療等治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松弛肌肉、減輕疼痛。
2.3 其它急性期短期內使用夾板制動,保持關節功能位。進行功能鍛煉,如織毛衣、跳棋、玩球,但關節禁止劇烈活動。擴胸運動,拍背咳嗽,防止感冒。對于關節處皮膚破損及潰瘍者,應注意換藥,預防感染,涂潤膚霜保護皮膚。
3.1 肝腎虧虛關節酸痛,無力,關節變形,伴頭暈,耳鳴,腰酸,舌質淡苔白,脈弦細。護理:臥床休息,防止患者跌倒損傷;病房保持安靜,舒適,避免噪音,保證患者得到充足的休息;關節,腰部酸痛按醫囑予理療,如干擾電,頻譜照射,緩解疼痛;頭暈,耳鳴明顯時,絕對臥床休息,保持情緒穩定,對癥處理。
3.2 瘀血痹阻關節刺痛,痛有定處,面色蒼白,喜暖怕冷,四肢乏力,食少便溏,舌有紫斑瘀點,苔白,脈細澀。護理:觀察關節腫脹,疼痛變化;患者臥床行走,不宜下地行走,做好生活上的護理;飲食忌生冷,肥膩之品;關節注意保暖,避免劇烈活動,不易勞累;局部予艾灸,熱敷或蠟療,可溫通經絡,祛寒止痛。
3.3 風寒濕痹局部腫脹,膝部酸重,活動不便,疼痛纏綿,陰雨寒濕天氣加重,舌質淡紅,苔薄白膩,脈濡緩。護理:臥床休息,關節制動,軟枕抬高,做好生活護理;注意保暖,尤其陰雨天氣,戴護膝保護,病房溫濕度適宜;觀察關節腫脹、疼痛的變化;行關節穿刺抽液后,要加壓包扎,患肢減少活動;予祛風散寒的中藥外洗患處,加強熱療、熱敷。
3.4 風濕熱痹局部紅、腫、熱、痛,得冷則舒,得溫則痛,關節不能活動,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護理:注意觀察疼痛的程度、性質、部位,作好記錄;臥床休息,患肢制動,軟枕抬高,協助生活護理;局部予冷敷,減輕疼痛,保護膝關節功能。
OA患者,飲食應定時、適量,切忌暴飲暴食、饑飽失常,飲食應清淡,低脂,富含糖類、蛋白質和維生素,少食辛辣、油膩及冰冷的食物,對于體重超標者,應要減輕體重。肝腎虧虛:宜補益氣血,益肝腎,可用熟地、當歸、黃芪煲雞湯,杜仲、牛膝煲腳筋,桃仁粥;瘀血痹阻:宜補宜氣血,溫經壯陽之品,如參芪當歸粥,烏雞熟地湯;風寒濕痹:宜祛風勝濕,溫經通絡之品,如姜蒜辣面條、防風蔥白粥或牛膝、獨活煲豬胰等,趁熱食用,以汗出為度;風濕熱痹:宜清熱利濕食品,如玉米須煲水代茶飲,薏米冬瓜湯等。
詳細為患者介紹藥物的作用及不良反應,遵醫囑早期、合理、規范、足量用藥,不可自己隨意或減少藥量甚至停藥。避免同時服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同類藥物,以減低藥物的副作用;中藥內服,屬熱痹者,宜涼服,寒痹者,宜熱服,且應飯后服用。
本病病程長,纏綿難愈,患者易出現緊張、恐懼、抑郁、焦慮、悲觀、失望等不良心理,故應做好情志護理。護理人員要以真誠和藹的態度與患者溝通,并給予理解及正確的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使患者盡量減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過度的情志波動,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對于疾病的恢復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急性期臥床休息,每2h更換1次體位,同時保持關節功能位置;急性期過后指導患者適當進行關節功能鍛煉。慢性期關節有攣縮傾向時,宜采取固定、牽引、擺動等被動活動的形式,保持關節的功能位置,牽引量不能過大,按活動計劃實施鍛煉,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有計劃地逐漸增加活動量,以患者能承受為限。通過日常生活動作,可增加關節的協調性和靈活性。可根據其興趣和能力,選擇如行走、慢跑、游泳、騎車、太極拳、乒乓球等運動,可以減輕關節疼痛和疲勞感。
[1] 杜以寬,馬民,唐勇.中醫對骨性關節炎病因病機的認識[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33(2):155.
[2] 方舒鍇,史晨輝.骨性關節炎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農墾醫學, 2010,32(1):68.
R472
A
1673-5846(2013)06-0450-02
吉林省中醫藥科學院軟傷科,吉林長春 130021